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褚时健去世75岁开始种橙,曾说不做事
TUhjnbcbe - 2025/2/17 19:12:00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原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去世。

以下是南都年11月的报道:

11月初,褚橙熟了,黄澄澄的果子挂着露珠,等着被采摘。

早在一个月前,云南玉溪哀牢山,褚橙庄园就开始迎来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游学者、经销商、媒体记者纷至沓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新一季褚橙即将上市。

再往前一个月,“褚时健去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褚时健现身辟谣。

短暂的风波过后,新一季褚橙如约上市,更提早一个月推出新品牌。这款名为实建橙的早橙,被称为“青春版”褚橙。

始事为创。做了许多开创性事情的褚时健是标准的“连续创业者”,从烟王到橙王,他在高龄时把一个传统品种改造成爆款,又让市场为它加封“中国橙类第一品牌”。

不知道已品尝过头茬实建橙的粉丝,从清新赶早的橙味中,是否能体会到近90岁褚时健的壮心不已。

青春橙

“有本事”的第三代操盘手

10月2日,中秋节前两天,褚时健又来到褚橙庄园。

这一次,他照例巡视了果子的长势,还特意抽出时间,跟赶来的媒体朋友聊起了即将上市的实建橙。这一次的露面,也仿佛是他为了提前实现此前回应不实消息时许下的诺言—“我身体很好,10月底争取跟大家见见面”。

从玉溪出发,沿蜿蜒的山路驱车近4小时,便是云蒸霞蔚、果香飘飘的哀牢山。

近一年来,褚时健上哀牢山的频率明显少了。毕竟是快90岁的人了,腿脚不大好。但每隔一二十天,他总还是要上那么一两次山。

离褚橙上市还有一个多月,褚时健知道,打头阵的实建橙要上市了。从褚橙到实建橙,历经5年。

实建橙的操盘手,是他的外孙女婿李亚鑫。80后李亚鑫曾留学加拿大6年,年回国后,开始负责褚橙的市场销售,并协助褚时健种植褚橙,因与电商合作、让褚橙名声大噪而为外界所熟知。

实建橙并非新品种,它和褚橙都是冰糖橙,两者的生产基地也都在哀牢山。只不过,前者是早橙,因种植地的海拔比褚橙种植地海拔低至少米,年平均温度又高两摄氏度,故能提早上市。

年起,在褚时健的指导下,李亚鑫率领的团队通过多次修改种植技术,因地制宜改良施用肥料,借鉴褚橙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成功在新平县漠沙基地实现了让果子拥有优质口感的同时又比褚橙早一个月成熟。

实建橙是褚家第三代李亚鑫领衔孵化出的新品牌,为了鼓励年轻人,褚时健特地给它取名“实建橙”,褚橙团队也称它是“青春版褚橙”。

“果子成熟早,口感也非常不错”,面对赶来的媒体记者,褚时健拿起面前的实建橙剥开,赞不绝口:“李亚鑫他们,我一直在训练,像我们一样,干一样事把一样事干好,褚橙能行,实建橙也能行,李亚鑫他们已经有本事了!”

往年,“基本靠抢”的褚橙上市,销售期仅有短短40多天。每年褚橙季结束后,粉丝又要等上一年。实建橙缩短了等待的时间,也弥补了市场空缺。

近90岁的褚时健,用一款青春橙,告诉外界他还在思考和实践。

十五年

科学种橙却砍树十几万棵

科学种橙却砍树十几万棵“青春就要熟得早”,实建橙的包装盒上印着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但众所周知,褚时健“二次创业”上山种橙时,并不早。

年,保外就医的褚时健和老伴马静芬回云南新平县老家的嘎洒镇,在哀牢山承包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开始种橙。

这一年,他已75岁。

上山种橙6年后,树苗陆续开始挂果;10年后,和电商本来生活合作,“进京”的褚橙才真正走出哀牢山和云南,家喻户晓。又过了5年,褚橙推出它的“青春版”—实建橙。这时,距褚时健上哀牢山已有15个年头。

农业是个慢热的行业,褚时健不是没有急过,也不是没有“想早一点”赚钱。

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开始(创业)时,眼前是一棵这么高的小树(伸手在膝盖的高度比划),还有满山红土。我开始也急,也想马上成林、马上有利润,种了两年树,还是满山红土,(橙子销售)到了年还不好办。但是我历经几十年,在进入七八十岁时,就有点耐心了。现实教育我们,果树每年只能长这么高,肥料、水源等问题都是原来想不到的,所以急不得。”

“不管产量怎么样,我认为质量始终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做烟草还是种橙,褚时健总是这样说。自言“七八十岁时有点耐心”了的他,为了橙子的质量,他说“等得起”。

10月2日,在褚橙庄园,面对媒体的褚时健更“自揭家丑”,主动提及前年褚橙的品质,“(当时)有人给我写信说,褚橙变味了。”农业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雨水多了会影响褚橙口感。褚时健明白这一点。

今年上半年,云南雨水也不少,褚时健记下了今年以来所有台风的编号。雨水较多,他就主张在橙园全面开挖扩宽排水沟,及时排水,避免果树被浸泡,保证果子糖分累积。

“以前碰到雨水多的问题很头疼,好在去年解决了,褚橙的味道又回来了”,像研究烟草一样研究橙子的褚时健说。

科学种橙不仅仅是埋头种树,等它开花结果。相反,该砍的树褚时健也不手软。

“果子不好的树就砍掉。现在看到的大树都是当初创业时期种下的,多年更新下来,34万棵老树只有19万棵了”,褚时健说。褚橙公司经理王迁介绍,因为舍得砍树,别家果树挂果年限基本上8-9年,而褚橙可以达到30年。

褚橙刚开始挂果时,产量不尽如人意,褚时健研究农业书籍,把各级柑橘种植专家请到现场,自己也到田间地头巡视查看。经过试验,他和手下的作业长们知道了间伐过的果树长势明显优于其他果树。最终,他在办公室一拍桌子:“砍!每亩砍到80棵左右!”

当年有农户不舍得,眼看要结果的树砍了,几年的劳动和投入岂不白白浪费?褚时健出了一条新规:砍一棵果树补助30-40元。农户心理平衡了很多,从年到年,果园经过几年连续砍树,基本保证了每亩80棵左右的果树规模。

王迁介绍,继去年砍树3万余棵后,今年种植基地每棵橙树都严格控制花骨朵数量,使果树有足够的营养,保证每棵果树平均结个橙子;严格控制每棵树之间的间距,把多余枝条剪掉,保证阳光可以°照射到每个角落,保证风可以穿透枝叶。

褚橙的作业长也曾说,“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剪枝,这是老板(褚时健)的独创”;为避免果子出现斑痕,每年春天在橙园毗邻红河谷的一面,会人工拉起一道道防风网。在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褚橙庄园今年核心产区产量将达到1万吨。

电商本来生活的负责人还记得,年,本来生活跟褚橙第一年合作。当时褚橙在云南已火了起来,但由于它第一年“进京”,本来生活起初不敢拿太多货。“刚开始只有20吨,什么概念?只有一货车。”这位负责人说,后来褚橙网售价格比当时在云南地区定价高了一倍,仍然抢手,20吨果子被一抢而空。

很多人说,褚橙自带品牌效应和传奇属性。因为褚时健,外界对他种的果子也自然青眼有加。

但褚时健明白,果子第一年可以“讲故事”,第二年、第三年未必能,说到底别人看重的还是品质。

代言人

自己赚钱总怕别人吃亏的老农

作为“中国年纪最长的创业者”,褚时健既是年轻创业者的男神,也是王石、潘石屹等商界大佬的偶像。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时髦的创业者,更像是位做事靠谱的老农。

许多创业者的“第一桶金”来自风险投资。褚橙的启动资金,不是来自天使投资,而是借来的。

当年,保外就医后的褚时健,曾考虑过好几个行业。有人建议他搞搞炙手可热的矿山开发,他很快意识到以自己当时的财力,不适合搞这项高投入的生意。老伴马静芬一度在玉溪承包种植百合花,做了一两年,褚时健认为种花是不痛不痒的生意,把地退了。褚时健还考虑过做米线生意。不过一算账,玉溪街上一个卖米线的摊档一碗利润是多少,一天大概能卖上多少碗,一个月无休大概能挣多少钱,加上考虑到米线生意很难标准化,也就作罢。

最后决定上山种橙。

“一个原因是农业我一直有接触,熟悉行业,橙子在水果里味道营养都好,但并没有太普及。我们如果种出一个好的品种来,对市场来说是件好事,”褚时健后来回忆。

从当年管理新平糖厂期间对甘蔗的种植,到玉溪卷烟厂期间对“第一车间”烟叶的种植,褚时健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也有足够自信。

年底出版的《褚时健传》中记录,上世纪80年代末,管理玉溪卷烟厂的褚时健大规模建设“第一车间”,在烟厂附近的玉溪、通海县以及相邻的江川县三个地方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第一车间”其实就是烟田,卷烟厂和烟农签订合同,按照烟厂的规定种植烟草。

“第一车间”的成功,让褚时健尝到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甜头。等到风风雨雨过后的二次创业,他希望延续这种做法。只不过这一次,他要把以工业的方式来对待传统农业的经验“嫁接”到种橙上。

“其实种橙我也是从头开始学起,样样都要自己翻书看”,《褚时健传》收录的《种橙十年》中褚时健自述,“我从小数学并不好,但我心里总在盘账,对数字敏感得很”。

年,褚时健曾大手笔一次性舍弃几万棵已生长了六七年的温州蜜柑。当年褚橙果园建成初期,为规避风险,在种下冰糖橙的同时,还种下5万棵温州蜜柑。年湖南、江西等地遭遇雪灾,当时褚时健就预感,冰糖橙丰产地一旦遭灾,势必影响未来几年冰糖橙的供需。很快,褚时健决定把已种下的5万棵温州蜜柑全部舍弃,改种冰糖橙。

他的这个决定几乎让果农“肝肠寸断”。种植了五六年的蜜柑,马上就能到手的变现说没就没了。

事实证明了褚时健的判断。

当年他“强行”嫁接改种的冰糖橙第二年结果,年果园总产量达到0吨,实现了新突破,公司盈利突破千万元大关,股东们第一次拿到分红。如果当年继续种植蜜柑,5万棵的规模成不了大气候,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也无法形成绝对优势。

多年来,无论做烟草还是种橙,褚时健总喜欢跟朴实的农民打交道。他信奉的,都是些实在的道理。他赚钱,也总怕别人吃亏,“我们一直在求发展。教农民怎么种(橙),教农民怎么管(橙)”。

过去褚橙种植基地所在地区几乎是荒山一片,果农一户年平均收入仅两三千元。如今,农户给褚橙公司打工,褚橙根据产量及果子品质为农户核发工资。目前参与种植褚橙的农户有户左右,农户年均收入已达10万余元,最高可达13万-14万元,远高于当地农村的年平均收入。

年褚时健正式种橙时借了多万元。很多人借钱给他时说“不用还”,但据他介绍,“到年的时候就全部还清了。”

年起在成都做褚橙推广和销售的张小军评价,“褚老从早年开荒种地、酿酒,到管理糖厂烟厂,然后到高龄种橙,可以说这些行业都和土地有密切关系。他一直在从事农业,和土地和食物打交道。从他做的这几件事情用结果来看,都非常成功。很多专家到了褚橙的地里,会认为褚老对自然的尊重、对土地的认识和方法已经领先很多。而他对农业的理解已深入骨髓,深入泥土。”

张小军称,毫不夸张地说,高龄开始种橙的褚时健夫妇是中国农业的代言人。15年前,75岁的褚时健和二三十岁的创业者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褚橙的成功,给农业领域的创业者带来极大信心,而这个信心并不只限于农业领域。

谁接班

“脑子里从来没有退休的概念”

了解橙果的褚时健同样了解自己,“不做事不行,天生就爱忙”。

10月2日,离中秋节还有两天,褚时健一大早就从玉溪出发,跟了他30多年的司机张师傅开车把他送到山上。到达褚橙基地时,长势不错的果子还挂着露珠。即使现在腿脚不便,走不了多少路,每回褚时健上山,也要坚持让人扶着,走走看看。

如果不上哀牢山,褚时健很可能一大早就去玉溪大营街菜市场转悠。9月中旬,褚时健的儿子褚一斌回应“褚时健去世”传闻时也透露,父亲身体非常好,“当天早上还在菜市场走了一个小时买菜”。

如今,去菜市场买菜成了褚时健的日常,他说,“我还是闲不住,家里(最多时)两桌人吃饭,我办伙食。”问他是否亲自下厨,他一笑,“不做了,指导一下。”老伴马静芬调侃,“你猜他会不会做饭?他会做的,多数是跟我学的!”

马静芬说褚时健年轻时就不打麻将、不会玩牌,喜欢打篮球、打猎和抓鱼。她至今还记得当年褚时健打下两头麂子,她回家一看“厨房都是肉”的往事。如今遵从医嘱,褚时健饮食清淡,“肉吃得少了,多吃些小菜,瘦了几斤”。

白天买菜,下午午睡,到了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是褚时健雷打不动的习惯。外孙女婿李亚鑫说,“老爷子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褚时健去世75岁开始种橙,曾说不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