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李志红新建的小楼。(邓楚瑜摄)
久病床前有孝子,李志红就是一个例子。
父亲患心梗那年,李志红还没有成家。医治了8年,花了40多万元,家里已无半点积蓄,父亲劝他:“娃,别糟蹋钱了。”他倔强地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为你治病!”
父亲走后,母亲患上了脑梗,每天都要吃药,经常打针,一年至少2万多元医药费,李志红忙前忙后照顾,从未有过抱怨。母亲心疼儿子,也对儿子说了丈夫曾经说过的话。“您养我小,我养您老。”李志红对母亲说。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李志红说,自己对父母做的,也是父母曾经对自己做的。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依靠种植烤烟和玉米、蔬菜,含辛茹苦把4个孩子拉扯大。成年以后,李志红参军入伍。在军营里,李志红刻苦训练,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以后,揣着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心愿,李志红去到重庆,在一个战友开的公司打工。正当事业刚起步的时候,父亲患上了心梗。取舍两难之间,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回家照顾父亲。
父亲患病以后,不能再干重活。姐姐出嫁,两个弟弟在外地,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李志红身上。李志红一边悉心照顾着父亲,一边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的“接力棒”——种烤烟。
新建的小楼是一家人的心血,李志红对工程质量检查得很仔细。(邓楚瑜摄)
初种烤烟,李志红什么也不会。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几年时间里,李志红从一名种植烤烟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种烟收入每年递增。
李志红从小懂事、孝顺,在军营踏实肯干,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家里种了几年烤烟,年,一个在湖南开物流公司的战友邀请李志红过去一同发展,并开出了一份10万元的年薪。“这个工资在当时顶我几年的收入,说不动心是假话。”然而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再三考虑后,李志红婉拒了。年,李志红成了家,一个在重庆开商行的战友打听到李志红的联系方式后,也邀请两口子过去发展,年薪14万元。李志红同样婉拒了战友的好意。
一次次放弃高薪,李志红是否后悔?“人不能只想着钱,父母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李志红说。
一边要为父母治病,一边要保证家里的开销,李志红把全部精力放到种烤烟上面,从年到现在,家里的种烟面积在20亩以上,多的年份种到了30亩。多年来,依靠种植烤烟带来的稳定收入,李志红扛起了这个家。
父亲去世的时候,家里住的还是百十平米的砖木结构老屋。为了弥补心里的遗憾,去年,李志红拿出这几年种烟的积蓄,又贷了一些款,建起了一幢四层小楼,这段时间刚住进去。
母亲对老屋的感情很深,舍不得搬走,平时只是到饭点的时候才到新屋和小辈们同吃。李志红理解母亲心情同时,也对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今年争取把种烟面积再扩大一些,让老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李志红今年46岁,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牛街镇牛街村委会塘房村的一位烟农。在村里,他多年来全心赡养老人的事例被传为佳话。(邓楚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