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
TUhjnbcbe - 2024/12/29 19:27:00
真皮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180423/6185610.html

梯田,即阶梯式农田,是山地居民为了种植农作物在坡地上开垦出来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人类适应山地环境的一种文化景观,梯田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著名的有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瑞士的拉沃梯田、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简称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年。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是一处独特的亚热带生态农业奇观,还是一道优美的人文景观,而且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当地人民提供粮食和生计服务。

年,哈尼梯田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年,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项人类罕见、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具有全人类公认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哈尼族有句谚语:“梯田是哈尼人的根,水是梯田的根”。在这个农业生态体系中,水是其灵魂。无论是种水稻、养鱼还是养鸭子,梯田的一切都离不开水。由于山高坡陡,梯田层与层之间落差较大,宽度很窄,有“青蛙一跳三块田”之说,高度上可达千层。但梯田一旦长时间缺水,再次注水时水流的冲力很容易导致田埂倒塌,因此必须常年保持着流水,这样一来,用水量也就特别大。

为了解决用水量大、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哈尼人发明了用分水木刻来控制水量分配的方法——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据学者研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它是以板栗树、黑果树等坚硬的木材,刻出宽窄度不一的凹槽、但底部平齐的一根横木。

分水木刻

具体分水方法是:根据每条水沟需要灌溉的梯田面积来划分用水量,在总水沟需要分水处放置一块儿横木,将分水量刻在横木上形成凹槽,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还会约定以某位族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让水流按横木上的凹槽流入各个分水沟,相同原理,到了分水沟分水的地方再放置一块儿这样的横木,将水流分至小水沟。这样,总水沟流出的水,经过若干道木刻凹槽后流入每块梯田。

分水木刻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要素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氐羌族系在古代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逐水草而居,后来一些族群沿藏彝走廊南迁,其中就有被认为是现代哈尼人先祖的“和夷”。根据我国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记述,和夷人一路向南迁徙到云贵高原北部,又经滇池流域进入哀牢山—红河地区,逐渐演化出哈尼人。

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

哈尼族

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哈尼先民将平坝农业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山地,构建了适应山地立体气候的梯田。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一般有旱田和水田之分。旱田主要分布于降雨量较少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适合种植耐旱的农作物。例如,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邯郸市的涉县梯田就是旱田的典型,该地年降雨量只有毫米左右,适合种植小米。相比之下,哈尼梯田可以作为水田的代表。

涉县梯田

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天堂。

哈尼人常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因为当地梯田里的水就来源于哀牢山,而且主要来源于高山地带。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

据统计,哈尼梯田的很多区域年降雨量可达毫米。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所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勤劳智慧的哈尼先民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在山上挖出数量众多、布满山体、互连成网的人工沟渠。这些沟渠像银链一样将水导入梯田,并按灌溉需求沿梯田层层流下,最后回归谷底的红河。这样,哀牢山—红河就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局部水循环系统:河水——水蒸气——雨水——溪流——人工沟渠——河水。从工程学的角度看,哈尼先民巧妙地利用了太阳能驱动的“提水工程”,将河水提升到高山形成降雨,从而满足了生活和生产用水。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同时面积广阔,梯田层层堆积可达多级,海拔相差可达多米。这样脆弱的地形地貌,处在年降雨大的压力之下,却能持续耕作上千年,奥秘何在呢?

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第一,高山的茂密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能及时将雨水截留在森林内,即使在雨季也不会形成破坏性的山洪。第二,发达的人工沟渠系统上下联通,构成通畅的排水网络,可及时将过多的雨水排入江河。第三,梯田常年被水浸泡,不会裸露,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处理除营造出令大众惊叹的壮丽景观,还在客观上构成一种“压力测试”:不稳定的田埂可被及时发现,通过一年一度的整修排除隐患。经过长期泡田,哈尼梯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美丽的哈尼梯田并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还是人类在山地农业实践中构建的一种文化景观。作为非常适合当地环境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梯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种稻的哈尼人,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与梯田为伴。他们除了居住在梯田之上的村寨外,每年还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梯田旁的田棚里。田棚外观矮小、简陋,但里面床铺、小凳、灶具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逢春耕和秋收,哈尼人就带着粮食、被褥等物质来田棚里住下,节省往返梯田的时间和体力,直到农忙季节结束才离开。田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辅助设施,还是姑娘和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场所。在一望无际、青翠欲滴的稻田中,稻子在拔节,年轻人在恋爱,“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些田棚既是梯田的魂,又是哈尼人的另一个家,默默守护哈尼梯田上千年。

然而最近半个世纪,在全球化、市场化冲击下,古老的哈尼梯田一直面临着挑战。由于这种传统梯田耕作劳动强度大、经济产出低,但大山外的世界却很繁华,因而大量青壮年哈尼人外出务工,由此带来梯田耕作技艺后继无人的危险。壮丽的哈尼梯田凝结着无数代先民的心血,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将哈尼梯田的生态智慧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哈尼梯田

《科学年9月

73卷5期——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民族地理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中对水的利用:以吐鲁番坎儿井和哈尼梯田为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