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木棉花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大羊乡街,两旁的木棉树傲然挺立,火红的木棉花缀满枝头,装点着生机勃勃的“金木棉大道”。年2月,红河州红河县政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上海拾柒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拾柒棉”)共同设立的全球首个金木棉全产业链基地就坐落于此。数个月后,在上海拾柒棉研发中心,来自云南的纺织新材料木棉纤维将被研制成纱线、t恤、毛巾等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山地未来,未来可期;沪滇携手,山海情深。沪滇协作在红河县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留下了许多帮扶佳话。年,上海进一步提出探索“四个+”东西部产业协作新模式,强调沪滇协作要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畅通经济循环。而金木棉全产业链基地的投入运营,则是探索沪滇科技合作、打造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产品的全新尝试。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有抓手、可落地、能复制的乡村振兴“金木棉红河模式”将成为现实。
生态修复,干热河谷荒山披绿
红河县背靠哀牢山脉,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及多元共生的特色生物与生态系统。然而,干热河谷带高温少雨,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生态修复既是红河县面临的困境,也是世界性难题。???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第一次来到红河县干热河谷区域,就对脚下这片热土产生了浓厚兴趣。同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红河县政府合作,共同建立总面积为亩的山地未来创新中心。
“科技驱动,生态富民”是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这与“昆明宣言”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承诺高度契合。经过几年发展,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不仅入选为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还建立了一系列生态系统检测平台,并开展干热河谷地区种质资源调查等工作。年,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建成平方米现代温室,用于荔枝、香水柠檬与爪哇木棉等优质苗木的培育。
在山地未来创新中心苗圃基地里里外外,各种苗木花卉依山栽培,满眼葱郁,长势喜人。目前,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已引种珍稀名贵木本经济植物超过2万株,已完成亩的生态修复,为红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年,我们一直在通过种质资源、循环农业、组织机制的创新,为帮扶地区群众实现生态富民梦想,这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重要的体现。”许建初说。
通过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团队的努力,红河县干热河谷的开发与保护已初见成效。在红河县政府的推动下,山地未来创新中心高标准建立了亩金木棉示范种植基地,生态修复与产业种植并驾齐驱。研制金木棉高产挂果技术,建立木棉纤维收购链,预计可实现农民增收30%至40%。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建立金木棉纺织纤维初制车间,带动了5位农民长期就业与近百名农民灵活就业,为农民的收入提供保障。不仅如此,金木棉创新团队还将在云南红河及上海长宁开设“金木棉文化展示中心”,传播绿色生活理念,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木棉纤维背后的“善意”。
科技赋能,传统材料重获新生
有着“英雄树”美誉的木棉,是山地未来创新中心重要的育种植物之一。事实上,它是干热河谷地区的常见树种,也是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木棉的生命力顽强,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突出,能够在贫瘠的土地生长,有效治理地表石漠化。木棉的种植节能环保,木棉纤维天然有机可降解,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农药和灌溉用水极少,大量种植木棉不仅能够避免农药的化学污染、节约水资源,还能形成重要的碳汇林。
木棉可谓是“全能英雄”。木棉花可食,也可入药;木棉树干轻软透气,是制造蒸笼、桶盆、火柴梗和木舟的好材料;木棉果实内的植物纤维质地柔软、超轻且保暖,被誉为“软黄金”。木棉纤维含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可抑菌防螨;其表面还有一层疏水蜡质,天然拒水吸油。由于其稀缺性,在国外,木棉纤维大多用于婴儿用品及寺庙高僧的袈裟制作。在国内,由于过去落后的纺织技术,导致木棉纤维仅作为被褥和枕头的填充物,品类单一,无法量产。
如此优质的植物纤维,如何更好地发挥价值?生产技术是关键。
年,在上海援滇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从事生态可持续纤维开发的上海拾柒棉与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团队展开合作,共建“金木棉融合创新团队”,从“种源”和纺织技术研发上下足功夫。
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引进国外爪哇木棉,开展种质培育研究。与本地木棉相比,爪哇木棉挂果率更高、果实更大、木棉纤维含量更丰富。上海拾柒棉则依托其纺织纤维织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展从木棉纤维到木棉纱线、木棉面料、木棉填充物等各形态的技术开发,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与多种材料复合形成创新产品。目前,已研发出保暖内衣、毛巾、袜子、家纺产品等多种品类。
由上海拾柒棉研发的金木棉纱线及面料屡获殊荣,不仅被认定为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还获得了有环保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有机纺织品gots认证”及“全球再生标准grs认证”。同时,上海拾柒棉传承使用云南当地“金木棉”品牌,升级品牌标识,在渠道销售中讲好“金木棉”品牌故事。“作为新时代的创业者,我们更注重产业的绿色低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也有责任与担当,通过沪滇协作将中国的纺织新材料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上海拾柒棉总经理顾慧华说。
通过沪滇协作发挥红河县的原料优势和上海的技术优势,干热河谷蝶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据了解,目前从木棉种植到果实采收,从纤维筛选到纤维提取,从产品开发到文化输出,金木棉全产业链打造已初见雏形。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崔家琛
本文作者: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