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
●6月28日上午,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新厂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星田工业园区红河烟草产业园落成,这标志着红河卷烟厂新的发展里程碑正式开启。
至此,一座智能化新厂在弥勒崛起。
01
打破瓶颈
历时8年生产和技改“两线作战”
落成仪式上,云南中烟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卫东回首红烟的发展。他说,年建厂至今,历代红烟人三十六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变,不断自我重塑、自我突破,推动红烟一步步成长为烟草行业的一匹“黑马”,以红烟速度、奔腾精神创造了中国烟草发展史上的“红河现象”“红河奇迹”。
红河卷烟厂于年在弥勒城区建厂,历经3次大规模技改升级,年,该厂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建厂30多年后,红河卷烟厂渐入瓶颈:位于桃园路50号的红河卷烟厂逐渐被城市包围,工厂想扩大产能,已无地可用,物流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同时,诸多工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红河卷烟厂“95技改”后的10多年时间里,工厂主要工艺设备并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是年以后,工艺设备的制约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愈发凸显。
因此,工厂启动新一轮技改迫在眉睫。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勇担企业高质量发展重任的红河卷烟厂,毅然决定将工厂搬离城区,在弥勒烟草工业园区重新规划建造一座汇聚高新科技与全面技改升级的新工厂。
技改以追求“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围绕云南中烟核心品牌建设,力求在工艺技术上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化发展,适应未来精益化和小牌号、特殊规格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努力实践工业4.0,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工厂”建设。
“红烟新工厂的落成,标志着云南中烟的整体制造实力有了新的跃升。”陈卫东表示,新工厂的装备技术、智能制造、特色工艺、现代物流代表和体现了一流水平,是云南中烟全面创一流、实现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工程。希望红河卷烟厂立足云南中烟重点卷烟工厂和“特种兵”的定位,坚持以“1+4+X”品牌发展战略、“红河”品牌“工程”为导向,以打造云南中烟“新奇特”产品孵化基地为目标,围绕集团生产制造、成本管理、质量控制“三中心”建设,牢牢抓住搬迁转产这一机遇期,深入挖掘新工厂的设备、工艺、技术潜能、特色和亮点,加强消化吸收和实践再创新,扎实推进卷烟制造迭代转型、升级发展,切实把制造优势转化为云产卷烟品牌发展的品质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通过全流程提升工厂管理水平,努力把新工厂打造成为云南中烟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打造成为软硬实力兼备的一流工厂,打造成为弥勒市、红河州最为亮丽的现代化工业名片。
02
科技赋能
引入“智能工厂”顶层设计
打造成云南中烟管理和技术创新重要基地
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新征土地亩,位于弥勒工业园区星田工业区红河烟草产业园内。围绕云南中烟和红云红河集团对红河卷烟厂“‘红河’品牌卷烟、短支卷烟和新奇特创新产品主要生产制造和试验基地,原料规模化加工仓储主要基地”的发展定位和产能布局的指导意见,本轮技术改造以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决策智能化的“四化”智慧工厂为建设目标,致力于将红烟打造成为云南中烟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NEWS
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三大亮点
——设计
柔性化生产
新制丝车间采用“三头三身三尾”配置模式,可实现全配方或分组加工模式生产组织柔性切换,既可以满足规模化牌号的大规模均质化生产,又可满足高规格牌号和订制化加工牌号的个性化、精细化订单式加工。
新卷包车间采用“两分区三类设备”布局组合,从区域空间、配套空间、组织空间上作出设计预留,充分考虑未来市场变化需求的“可延展性”。
智能化控制
构建新型信息化基础平台。结合CPS技术体系,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重点,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构建工厂网络及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工厂生产运行和创新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为互联网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及服务。
构建智能制造运行体系。基于红烟智能工厂蓝图规划及技改信息系统整体集成设计,以精益、高效及协同为目标,全面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生产运行体系。以生产“流程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的核心思想,对新工厂的生产组织模式、运行流程进行全新的优化和设计,以形成清晰、完整、闭环的业务架构,并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岗位设置及工作模式进行优化。
可视化管理
实现数字孪生。通过设备数采、实时信息提取、高架库图像采集、3D动态展示达到物流系统监控界面与实际场景一致。
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实时感知作业过程的业务状态、设备状态、信息状态,实现移动终端的设备状态展示。
实现业务状态预知预判。实现对各项作业的发起、走向、结果的预知预判,通过动态在线调度对中间实施过程进行调控。
实现库存自测及需求预判。应用图像采集技术、信息比对技术进行库存、货位信息自动比对矫正,实现自动盘库。结合生产流速与合同待发运量做出智能分析预警。
他们的期待
何毅:未来5~10年打造智能制造体
在云南中烟和红云红河集团智能制造体系规划统领下,红烟应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行业卷烟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面引入“智能工厂”顶层设计与运用规划,积极开展新工艺应用研究,深入挖掘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优势与潜力,充分发挥其柔性和可拓展性,围绕多样化生产模式,探索各品规最佳工艺流程和加工模式,持续优化工艺技术标准,推动产品品质、感官质量稳定提升。
“如果你让我讲出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信息化建设最大的亮点,那我一定会说是顶层设计。”红河卷烟厂信息网络部部长何毅说。为了追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卷烟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定位,红烟做了5年乃至10年的顶层规划,实现了初步的系统集成设计和基础数据治理,为未来智能化应用场景拓展打下了牢固的数字化根基。
业务协同和系统集成曾是红河卷烟厂的短板,数据不同步、需要人工转换,都带来了协同和效率上的影响。为了击破“痛点”,易地技改之始,红河卷烟厂就对顶层规划和集成设计做出了部署。一直以来,采集各类业务数据、实时数据、供应链数据,并构建相关的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实现业务的分析、诊断、预测及决策,进而通过智能化工具的应用,优化和提升业务的决策与执行。
同时,围绕生产计划的执行,对工艺质量管控、设备运维管理、物料管控、能源生产供配等业务线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在新工厂解决了流程不完整、系统边界范围不清、接口不通等问题。从人和机器的协同,变成了信息和数据的驱动。
不过,何毅讲,实现信息整体集成只是基础,目前,红河卷烟厂从自动化、机械化迈入了初级智能化,实现智能制造仍然是未来追求的方向。“智能化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很多业务场景的能力提升,我们智能工厂的目标就是精益、协同、高效。”未来5-10年,红河卷烟厂将在信息整体集成的基础上,挖掘和提升业务线每一个活动的智能化能力,以点-线-面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体。
左雯:先头部队“双线作战”承上启下
生产区域宽阔,设备更先进,工艺流程更科学,稳定性、精细化、智能化大大提升……这是制丝部工艺质量室值班长左雯走在红河卷烟厂新厂的感慨。当然,也有自豪,这些改变,与无数个和自己一样的员工的努力分不开。
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期间,制丝部可谓是“两线作战”,在保障老厂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要保障新厂设备安装和调试的进度。为此,制丝部成立了党员先锋队,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易地技改制丝生产车间,带领其他员工进行第一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从去年12月底开始,先锋队的调试进度计划的单位从“月”变成了“周”,最后变成了“日”。烘丝设备载料测试时,在大家的努力下,物料使用比预期减少了一半,节约了大量成本;只用了2周,就把新设备在润叶环节出料的温度和水分调试到了工艺标准……今年3月初,所有的工艺技术标准都落定了,左雯和杨诚,完成了易地技改中落在肩上的任务。
这两个80后的年轻一代说,在未来,自己还要继续承担好承上启下的作用。
朱明:用新技能追赶“新红烟”速度
“易地技改后,新工艺、新设备、新环境带给我的,除了更广阔的视野,坦诚说,还有很大的压力。”品质管理部部长朱明说。新工艺、新设备、新环境,从品质管理的角度来说,难免会带来质量上的小问题,搬入新厂区,朱明最大的心愿是,努力把出现的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和大家一起努力,把担心变成没有必要的担心。
红河卷烟厂品质管理部,主要负责产品的在线质量检验,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在易地技改过程中,该部门主要为生产、搬迁部门做人员、检测仪器和方法上的保障。据品质管理部部长朱明介绍,从老厂到新厂的搬迁开始,品质管理部也派出了“先头部队”,来到制丝、卷包车间协助工作人员在调试过程中采集数据,并对新工艺、新设备、新环境进行梳理。
朱明讲,先头部队达到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对原来的方法和体系进行梳理和修正,在正式迁入新厂区后,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进入了新状态,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新技能追赶“新红烟”速度:在继承老工厂对生产有指导性的措施的基础上,围绕新工厂的特点进行创新,进一步做到效率提升和工艺提质量。
红河卷烟厂新厂落成易地技改大事记
红河卷烟厂年5月动工兴建
年5月,进行首次投料联动试车试产
年11月,正式投产并举行挂牌仪式
年6月,以国内先进水平为目标,采取边生产边技改的渐进式方法,红烟实施了第一次技术改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制丝设备、卷烟主体设备达到国产先进水平,卷烟产品产量、质量、消耗和效益都发生了飞跃,产销量跃上10万箱台阶并扭亏为盈,从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年初,红烟投资新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新制丝、卷包车间,配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卷包设备实现全部“进口化”。
年,红烟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
年,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年,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正式开始
年,红河卷烟厂新工厂落成
原标题:《智能化“新红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