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三个月,邵付坤就接到通知,他将被选派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老集寨乡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挂职乡党委副书记,并担任马撒斯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彼时,邵付坤还尚未适应州委机关单位的工作节奏,转身又要奔赴新的“战场”,用他的话来说,“赤膊上阵,心里没底,压力前所未有”。
邵付坤正在对脱贫攻坚情况进行说明介绍,如今在新“战场”上他对村情如数家珍。
收拾行囊迈向脱贫攻坚“战场”
刚过完年,邵付坤就迫不及待地从蒙自的家中出发,前往老集寨乡“踩点”了解情况。
考虑到山路颠簸,他向朋友借了越野车,背起简单的行囊,一路翻山越岭,钻洞跨桥,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五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老集寨乡马撒斯村委会。这里的贫困是他不曾想到的:整个村委会几乎没有一条硬化路,很多哈尼族群众还住破旧的土墙房内,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泡。
曾经泥泞坎坷的路面
和当地村干部一起爬上村后山、勘察了整个马撒斯村的地形地貌后,邵付坤似乎明白了贫困背后的原因:马撒斯村地形全是高山与深谷,几乎没有一块面积超过1亩的平地。由于受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的制约,产业发展层次低,附加值不高,这些原因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高山与深谷阻碍了村民们的发展
躺在村委会给他安排的宿舍的硬板床上,细想着村里的情况,邵付坤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法”,并憧憬着马撒斯村两年后的变迁,这一夜,他彻夜难眠。
“部队培养我那么多年,现在到地方工作,更要全力以赴。”通过几天的调查研究,并虚心向老驻村工作队员请教,邵付坤的思路愈发清晰。之后,他把自家的轿车换成越野车,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迈向了脱贫攻坚的“战场”。
因地施策拓宽群众致富路
“要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战法必须科学。”邵付坤深知,吃透政策法规,做掌握政策的“明白人”,是做好驻村工作的第一步。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从头开始学习,“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这些曾经陌生的政策渐渐在他脑海中刻下印记,也为接下来形成“战法”奠定了基础。
老集寨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群众能吃苦耐劳。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群众收入,他尝试从改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入手,带领村干部外出调研,从金河镇引进野生三七,从建水县引进油辣,从海南省引进百香果,请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农业专家作技术指导,由村组干部先行试点,尝试发展新型农业,寻找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种植路子。
推进产业发展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全乡已形成种植野生三七3万余株,油辣5亩,百香果30余亩的高产农业新局面,直接受益群众户人,发展产业带贫增收的格局正在形成。
在走村入户中,邵付坤意识到,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马撒斯村而言,外出务工是最有效的增收途径。面对外出务工缺技术的困境,他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红河州总工会组织各级劳模和会员单位面向老集寨乡贫困群众开展种养殖、焊工、钳工等技能培训,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动员群众外出务工
按照党建扶贫双推进的思路,他积极组织当地外出务工带头人向党组织靠拢,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对一、一带多的方式,劳动力输出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化程度更加规范,全村外出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加,目前已实现人稳定就业。
访民情解民忧他“抢回”一条生命
驻村以来,邵付坤经常与困难群众同吃同劳动,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入户过程中,他发现部分群众由于文化程度低,家庭条件不好,对生病的重视程度不够,要么不主动就医,能扛则扛;要么认为命将终了,消极等死。
入户开展工作
年8月,他在入村开展工作中得知,马撒斯二组40岁的贫困户李批光,家庭人口4人,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李批光于年7月在上海建筑工地务工期间,不幸踩到钉子,因不懂医疗常识,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也未向施工方反馈情况,导致伤口化脓,感染破伤风,一直到病危,其家人才将他送回老家准备后事。
得知这一情况后,邵付坤及时组织村干部,邀请乡卫生院院长四次上门做工作,动员医院救治。起初,李批光及其家属反对送医,按照哈尼族同胞的风俗,“得了不治之症,要死也只能死在家里”。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医院治疗。邵付坤协调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将李批光送医院救治,仅仅通过一周的科学治疗,李批光就痊愈出院了,现已重返工作岗位,其家庭于年顺利脱贫。经过邵付坤和同事的努力,抢回了一个濒临死亡的“顶梁柱”,挽救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农村家庭。
曾经吃“闭门羹”如今深受村民欢迎
20年的军旅生涯让邵付坤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作为整个驻村队的“主心骨”,工作中他要求队员们做到严谨,遇事也总是迎难而上,行事果断不拖沓。
推进产业发展
因当地群众讲究迷信,认为特定属相的年份不宜建房,“农危改”工作一度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年3月,当得知马撒斯二组的刘土林一家三口住着面积仅28平方米的石棉瓦和泥巴房,一家迟迟不愿拆除旧房,邵付坤立即带着工作队员、村干部反复到刘土林家中做工作,却屡屡吃“闭门羹”。起初农户说属相不对,后来又以家里没人拆为由,拖了整整大半年。
时间紧、任务重,邵付坤和队员们通过讲政策、算经济账、用科学理论推翻迷信思想,打消了刘土林一家的疑虑,最终他率队帮刘土林一家拆除旧房,在驻村队的帮助下,短短三个月,刘土林家就建起了新房,并于年春节前迁入新居。
改造前的刘土林家
改造后的刘土林家
“以前去他家,他们对我们爱理不搭,现在房子盖好了,终于知道了我们的良苦用心,逢年过节还会叫我们去他家吃饭呢。”邵付坤说。
帮助群众搬甘蔗
驻村以来,因为工作繁忙、交通不便,邵付坤和队员们回家休整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他们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接到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能匆匆回家取了衣服,来不及住上一晚,又得赶回工作岗位。在他的带领下,老集寨乡33名驻村工作队员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脱贫攻一线。
两年来的坚持和付出终于换来了收获。年底,邵付坤担任第一书记的马撒斯村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户,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12%,并于今年4月顺利通过第三方考评。在邵付坤的带领下,全乡驻村队员全力以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年底,老集寨乡实现全乡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乡贫困发生率降至1.24%,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云南网记者期俊军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