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耕织大地锦衣的民族云南特有民族哈尼
TUhjnbcbe - 2024/10/9 9:04:00
05:51

哈尼族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滇南群山中的古老民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分布的地域比较广,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也就是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玉溪市的元江县、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是哈尼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主要生活区之一:红河县

迁徙历史

哈尼族源于古代的氐羌。秦汉时期称“叟”,魏晋时称“乌蛮”,唐宋时称“和蛮”,元代称“斡蛮”,明代称“窝泥”,清代称“窝泥族”,现代统称“哈尼族”。哈尼族在其内部有多种支系:即哈尼、雅尼、卡多、碧约、白宏、豪尼等支系。各支系又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哈尼支”,自称哈尼、糯美、糯比,他称哈尼。

树下乘凉的哈尼族长者

哈尼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经历了漫长的迁徙,穿越绵延起伏的“民族迁徙走廊”,爬山涉水,历经磨难,渡过大渡河、雅砻江等河流,最终分散聚居在云南大山中。哈尼族整个大迁徙中还包含着断断续续的小迁徙,迁徙让哈尼族获得新生,但迁徙所带来的磨难也镌刻在哈尼族的记忆中,造就了以《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代表的庞大辉煌的迁徙史诗群,这些迁徙史诗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其中留存着哈尼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着哈尼人不屈的灵魂。

耕织大地

《哈尼四季生产调》又名《十二月风俗歌》,是哈尼族人在劳动过程中为缓解身体疲劳、愉悦身心而创作的劳动歌曲,经过无数哈尼族人代代相传而流传下来,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层下的元阳哈尼梯田

《哈尼四季生产调》记载了哈尼族人一年四季的生产活动,包括冬季挖田,春季犁地、泡种、播种、栽秧,夏季薅秧、种庄稼,秋季割谷、打谷、入仓,并且详细地说明了每一道工序的准备条件及注意事项。它作为哈尼族人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能够指导人们的农事生产。在一声声朴素豪迈的歌声中,哈尼先民在云南的大地上,耕织出一幅幅壮美的梯田风光。

正在劳作的哈尼妇女

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沟渠引进梯田。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山风微吹,波光粼粼;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梯田一片金黄,宛如打翻的巨大调色盘,色彩斑斓,甚为壮观。

元阳县多依树梯田

民俗节日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等文化资源。哈尼族节日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的节日,如扎勒特节(十月年)和昂玛突节;二是以自然崇拜、英雄崇拜为主的节日,如祭龙节(新米节);三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节日,如祭母节;四是以体育活动娱乐为主的节日,如苦扎扎节(六月节),节日内有打秋千、摔跤等体育活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哈尼族“开秧门”仪式现场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哈尼族古老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终日欢声不绝,尤其是少不了讲述节日来历、民族历史和歌唱丰收喜悦的古老民歌。每个寨子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称作“长街宴”。

哈尼族长街宴

婚嫁风俗

云南哈尼族根据生活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哭婚的习俗;在红河一带,有歌唱送嫁歌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有领婚的习俗;墨江、红河一带,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或闹洞房,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多样的婚俗也伴随着哈尼族人延续着本民族的文化,不断传承、迭代。

哈尼族婚礼——迎亲

服饰文化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每到重要节庆,哈尼族都会盛装出行,场面非常壮观。

哈尼族传统服饰

跨越时空,回看过往,哈尼族祖先几经迁徙,到达了理想中的栖息地,他们勤劳勇敢,用双手把珍贵的文化,一针一线绣在华服之上,又用一锄一犁,耕织出大地的锦衣。

1
查看完整版本: 耕织大地锦衣的民族云南特有民族哈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