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云南佛教2021持
TUhjnbcbe - 2024/10/5 16:47:00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24577.html
8月3日,云南佛教持续推进中国化进程研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举行。会上,来自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的6位专家学者分别对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发表看法。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张庆松: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宗教中国化不是“宗教汉化”,不是要改变信教群众的根本信仰,只是要“与时俱进”。佛教中国化任重而道远,佛教中国化从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立足、生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佛教与政权、佛教与儒道传统文化、佛教与中国经济生活的矛盾与冲突,在当时看来,无论哪一个都是无解的死结,但最终都一一消解了,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历史证明,佛教中国化是正道,是成功的历史经验,所以要坚持并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云南大学教授周娅:关于如何发挥云南佛教优势,持续推进中国化实践,从三个问题来谈,一是随顺“时空因缘”,觉悟“时空慧明”,持续推进云南佛教中国化。佛教当前的发展,都应立足本土,充分考虑国家性、区域性、时机性和时代性等问题,随顺“时空因缘”。二是传承云南“护国”传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践。云南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有“护国”传统,云南三语系佛教也应承继这一优秀传统,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和顺安全的“护国”意识深深地烙印在云南佛教界的思想和弘法实践中,激发云南佛教界的爱国主义情怀,做新时代和顺安宁的中国西南边疆的建设者、实践者、弘法利生的守护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马居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中国化是一个极具导向性的词汇,即相对于外来事物或文化而言,需要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改造,以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规律特点,以及适应中国社会的民情民意,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国化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神学思想、教职人员、宗教发展来展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梁晓芬:南传佛教中国化有三个特点,一是辩证性特点。“本土化”与“中国化”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是辩证统一的。南传佛教从东南亚传入中国云南之后逐步完成了本土化,也就是完成了南传佛教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入,使得南传佛教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最终发展成为独具地域性和特色的中国南传佛教。二是地方性特点。中国南传佛教在传播演化中,其地域性和特点是很明显的。三是时代化特点。“宗教中国化”赋予了南传佛教时代的新使命,这是一个持续未竟的历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云南大学教授杨勇:云南佛教如何在中国化进程中实现历史担当,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即设定自身在未来,云南佛教可能为中国佛教留下什么?这一问题就仿佛是现在的我们,如何继承和评价历史的佛教贡献和价值。云南三大语系佛教,本身就体现了民族文化。藏族、傣族、纳西族等民族的创世说,就和佛教紧密相连。所以佛教内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是当前构建民族团结重要的文化因素。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曾黎:在宏观层面上,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泛。在微观层面上,佛教存在于民间,呈现出一种嵌入和融合的状态。寺庙是社会建筑中的组成要素,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归属于社会生活,仪式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佛教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背景之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也应该服务社会。一方面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佛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密切,即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履行社会责任。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高燕采访整理终审:胡娇责编:庞玉珍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云南佛教2021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