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元江上帝遗落大山深处的天堂
TUhjnbcbe - 2024/9/8 8:49:00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然而今年的夏天却一直浸泡在雨水之中,带着春城微微的凉意,在季夏时节既无流火的七月,我们向传说中的“太阳之城”元江奔去。

天地混沌一片晓荔摄

车子一路朝海拔较低的地带行驶,一路的风风雨雨,一路的云雾缭绕。直至进入了元江,雨脚依然没有停住,“太阳之城”的太阳隐藏在厚厚的云絮深处,清凉的风裹挟着山野清新的气息轻轻拂面……

元江,应是上帝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天堂――这个神奇的红河谷盆地,集天地之精华,会天地之灵气,纳百川,生万物。此刻,这里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在细雨中,都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云雾被四周的大山困扰,湿漉漉、白团团回旋萦绕,犹如捉不住、却又一直包围着我们的精灵,又似洪波涌动,潮起潮落,波浪翻卷。

如果不是彝族民间歌手白华仙的歌声飘然,我竟差点儿忘了自己置身于哈尼族彝族傣族聚居的地方。歌者如仙,歌声纯美,婉转嘹亮。这里的人们,纯朴而善良,勤劳而智慧。山川,因此而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地上的云彩

“地上的云彩”傣锦晓荔摄

红河,红河!许多人只知红河,却不知元江。漫步元江岸边,纵眼望去,两岸青山之间,一条河流彩带般从天边飘来,直奔到眼底、脚边。

“元江为红河上游主干,发源于哀牢山麓。上源称礼社江,东南流,与左岸支流绿汁江汇合后称元江,流向红河州河口方向称为红河……”县文联的同志介绍道。

处于红河上游的元江如此平静,其沉静之美犹如素面朝天、却又清新的山里姑娘,无需雕琢,无需粉饰,无需张扬,通透的自然美扣动人心;亦如一泓来自远古的圣水,流淌着平仄有致的韵律,跳跃翻腾着彩色的乐章……

这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红土地。就算是夏天多雨多雾的时节,也挡不住她诱人的色彩、呼吸的芬芳。

在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的傣族村寨者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傣锦,犹如一片片天上的彩霞坠落大地,醉了日月,醉了晨昏。

走进村民罗志忠家,他的母亲正在织机前专心编织着一幅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傣锦,织机上,红色与白色的丝线丝丝交缠,罗妈妈手脚并举,美丽的图案就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魔法般浮现。罗志忠说,一家人的衣服、被单、床单、窗帘、沙发垫等,都靠母亲亲手编织,他们基本不在外界买衣服。傣锦是傣族民间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品,别致的图案中,可见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形状。

“这是阿妈编织的小卜少(姑娘)的衣服面料。”罗志忠兴致勃勃地抱着一匹橘红色花纹的傣锦来到我们面前,轻轻展开,华丽的色彩让我们眼花缭乱。

罗志忠指着他身上的藏青色衣服说:“我这件也是阿妈编织的衣服,我一直只穿阿妈编织的衣服。这是去年底阿妈做给我的,现在穿着有点箍(紧)了,因为我长胖了。但我一直不舍得换下来。”

正说着,他们抱来一个刚睡醒的三四岁女孩,这是罗志忠的女儿,孩子显然已换上了全套的橘红色新衣,帽子也是配套的。

“小孩的衣服也是阿妈编织的。”罗志忠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人的衣服,都是阿妈在织机上为我们编织的。”

我凝望着织机前的老阿妈,她粗糙的双手、双脚正在一片彩云般的丝线上下忙忙碌碌,面庞略显苍老。但她编织的傣锦,胜过天上最美的云霞!

羞答答的傣族蒙面姑娘李学彦摄

傣锦编织的,还有傣族姑娘小伙互唱情歌时用于蒙面的毛巾。传说南宋时有苏小妹三难新郎官秦少游,题写三首诗句,要求少游答对,方准进洞房的故事。这里的傣族姑娘小伙恋爱互唱情歌,不是奔放、大方,大胆倾诉的,却也是羞答答、含蓄地用傣锦毛巾把脸儿蒙住,凤尾竹旁、芒果树下,互吐衷肠,互相对答。据当地人介绍,“蒙面情歌会”,是元江流域傣族的传统节日,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傣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对歌择偶的一种风俗。追根溯源,纵观古今,诗和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是爱情的灵魂,生命的色彩。

天上的村庄

“天上的村庄”坡垤李学彦摄

传说中的“天宫”,已经不足以神往了。对我来说,“天上的村庄”,那才是十分神秘且神奇的,因为那是黎民众生有炊烟飘起的家园,高于视线之上的白云深处的人家――一生能有几遇?

我们的车子一直在环山爬行,依然一路的风风雨雨。在城市里,天是天,地是地,雨是雨,十分清明。可是在这里的大山深处,在雨雾中,在崇山峻岭之间,天和地就是浑然一体的,因为天上的云朵全都掉到了大山上。我们的车子穿云夺雾,犹如飞机在空中行驶。中途,车子不时停下来,让我们的双脚,能在“天上”着地,在哀牢山腹地,尽情地拍摄云里雾里的一幅幅画面。此刻,身体不知是在行走着,还是在飘飞着,感觉自己像仙?

在“天空”中的行走,是这般神奇!云朵不时在面庞上轻抚,湿湿的、凉凉的,太阳城火辣辣的太阳亦是十分体恤我们这群来自春城的客人,知趣地躲到了天外,让我们能有十分舒爽的心情与天上的云朵这样亲密地接触!虽然捉不住,但披在身上,洒在发间、亲吻面庞,我感动得要掉泪。与大自然如此贴近,身边没有比肩接踵的游客,这分明如仙、如画、如梦、如幻!这不是上帝遗落在这里天堂吗?它是如此的洁净而神秘,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闪烁着点点的雨露,在山野的清风中,轻轻地点头,像是对这片土地表示深深的感恩!我亦轻轻俯首,深深感恩,泪水,悄悄滑落……

稍息片刻,车子依旧穿云夺雾,盘山爬行。雨声沙沙,相随低吟浅唱,每一朵音符都是水雾雾、湿漉漉的。两小时后,车子终于在距离元江县城约莫60公里的群山之巅停泊,雨势似乎越来越大,纵眼看去,一片清澈的水面之上,一排排土掌房鳞次栉比,结庐于山坡,呈梯形之状依山而建,云雾之间,若隐若现――这是海市蜃楼吗?还是天上的街市?我的脑海中偶然闪过郭沫若的诗句: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然而瞬息之间,一堵云雾夹杂着沙沙的雨丝袭来,那片海市蜃楼完全地、完全地、完完全全地消失在云里雾里,那片清澈的水面之上也蒸腾起浓浓的云雾,虚无缥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笔之所及,无以抵达眼前的画中之境,惟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之作再添笔墨。如果,此刻仅我一人,我相信,我真的逾越到了天空之上,欲与神仙对弈、与云朵对话。

坡垤村“海市蜃楼”土掌房里的老奶奶李学彦摄

这就是元江县洼垤乡坡垤村,神奇美丽的彝家山寨。下了车,我们随着县文联的同志走进云雾深处,去探寻这座“天上的村庄”里的街市,看看“世上没有的珍奇”,去触摸它,感受它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雨中,我们走过池塘的岸边,沿着山坡,走进云雾中的海市蜃楼。这些“海市蜃楼”,是依山而建的错落有致的土掌房,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我用双手真真实实地与红土铸就的房子亲密接触,湿湿的、凉凉的,似乎流淌着纯净的血液,搏动着均匀的心跳,演绎着岁月的传奇。难怪这里的彝族村民是那样质朴,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身心与泥土是这样亲近,泥土的芬芳,包孕着他们对大地母亲的一片深情。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五德”,轩辕氏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故名黄帝;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申子有云:“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曰贵土。”此刻,我掌心的泥土,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透心。

耄耋之年的诗人和歌者(我省著名诗人晓雪和坡垤村彝族阿哩调传承人普寿仙)晓荔摄

这是彝族的毕摩文字,当毕摩读本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了那来自远古的呼吸和脉搏。“海市蜃楼”中的人们向我们款款走来,他们热情好客,淳朴自然。男人们身着藏青色的对襟布衫,女人们身着好看的蓝色衣裙,头戴饰有银片和流苏的帽子。80岁的普寿仙老奶奶带着几个姑娘媳妇,为我们演唱彝族阿哩情歌,歌声抑扬如行云流水。歌词大意是:传说,这里三年没下过雨,天干干,地干干,植物干干,百姓艰苦,但充满乐观,一起努力耕作,战胜困难;月亮出来了,照着山岗,花丛中,阿哥阿妹真心相爱……

普寿仙奶奶12岁就开始学习歌唱,在本村唱,在邻村唱,有时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唱生活的美好,唱大地的富饶,唱人民的安康。我的身旁,一同采访的,还有82岁的我省著名诗人晓雪。晓雪老师和普寿仙奶奶是同时代的人:一个是蜚声全国的著名诗人,一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歌者。我举起手中的相机,禁不住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大山的音符

彝族毕摩文字晓荔摄

梦里元江,雨雾整整伴随我们采风团三天,为我们这群远方的客人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当我们抵达元江南岸,毗邻红河县的地方,放眼望去,又是天地混沌的壮丽景观,这就是以梯田云海、哈尼文化闻名于滇中的热土――那诺。

与彝乡坡垤村云雾缭绕的景象不同的是,作为乡政府所在地那诺村,虽然大部分人家也居住在山坡上,虽然天空也下着连绵的雨,但云雾早已飘散,整个山坡的画面是清晰的。循着山石砌成的不规则的阶梯,我们一路向上。小径两旁植被丰茂,并不停变换着异样的风景:这一层有千年的龙树昂然;这一层遍布绿油油的稻田,小小的不知名的黄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小鸟在天空中翻飞鸣唱,风儿送来山野的清香;小径上时而出现的马蹄印,烙着那诺人家南来北往的生计,牵动着那诺人家挥之不去的乡愁……

那诺最有特色的地方,应是梯田。这是滇中地区唯一以梯田景观著称的地方,属红河哈尼文化走廊的上游地段。

近万亩梯田沿着高耸入云的哀牢山从山脚直奔山顶,层层叠叠、埂回沟转、参差有致,一级级神奇的“天梯”直抵天上。因雨雾的笼罩,我们遗憾没能看到“绣”在山梁上的彩色风景。迷沉沉的雨雾,在梯田之上蒸腾、盘旋,变幻莫测,天和地浑然模糊,翻卷的云朵,时如惊涛骇浪,时如素波荡漾……

在哀牢山深处,茶文化又是那诺的一张名片,猪街生态茶远近闻名。据了解,在元明清时期,猪街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因战略位置的重要,明清以来一直有驻军把手,营盘因此而得名。晚晴至民国时期,仅猪街的营盘、水井、二掌3个自然村的汉族就先后有10多个茶号。茶叶最兴盛时,猪街一带的种茶面积上万亩。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沉浸在生态茶的茗香中,我们携着一路山野的清新,哈尼棕扇舞蘸着芬芳浓郁的泥土气息,再次扑面而来。棕扇舞传承人亲自表演了精彩的舞蹈,表演者手拿棕榈叶,棕榈叶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吉祥幸福的羽翼,在乐曲的伴奏下,或模仿禽兽飞跃奔跑,或表现猎人凯旋归来,或如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等形态。舞蹈动作古朴而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早在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在元江――这个被上帝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天堂,再度被哈尼山乡原汁原味的棕扇舞所震撼。这里的人民是那样淳朴善良、勤劳智慧,他们的笑容灿然甜美,他们的歌声纯净如水,他们的舞姿激越奔放!

你听,有歌声从山间飘来:

我的家乡在元江那诺,

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祖先把梯田修到天上,

哈尼山寨把我养大……

――这是发自心灵的歌唱,

这是回响在大山的音符!百川万物,

为之动容……

梦里元江,我心中的圣地!

作者:晓荔编辑/整理木子

来源:云南政协报

云南十八怪,怪怪有人爱!

每天坚持发布原创,为您搜罗来自彩云之南的“新”、“奇”、“好”、“怪”!

云南十八怪

yn18g.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江上帝遗落大山深处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