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环滇超级马拉松
民族滇峰秀
NO.14哈尼族
用奔跑的方式,跑遍中国56个民族聚居地。在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环滇超级马拉松即将开跑之际,用独特的视角,特邀全国56民族代表,以“民族滇峰秀”的方式,展示各民族特色、民族自信及精神风貌。同时,年,“56个民族共携手·全民健康行”系列全民健康跑也将正式启动,我们将携中国56个民族,为环滇跑者加油助威!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拥有世界遗产名录哈尼梯田的哈尼族。
△
(感谢中央民族大学赵勇的精彩滇峰秀)
哈尼族,在东南亚被称为阿卡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带。他们勤劳勇敢,主要从事农业,善于开垦梯田。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作为标准音,创立了一整套哈尼族的文字方案。哈尼族纹饰▼哈尼梯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哈尼梯田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元阳
故也叫元阳梯田
如果要说云南最美自然景观,哈尼梯田完全可以脱颖而出,清晨的梯田仿佛还未苏醒,远处的朝阳已经染红了云彩,在青山绿水之间,梯田就像一位睡美人,正在缓缓苏醒,对于这样的景点,每一个到来的游客都倍感欣慰,因为好天气才能看到好风景。哈尼梯田▼云南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超过万亩,而哈尼梯田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在元阳,所以也叫元阳梯田,由于出色的自然风光,哈尼梯田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摄影爱好者发现了这片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经过他们的镜头哈尼梯田从此名扬天下,它不仅成为世界遗产,还成功超越西班牙,成为仅次于意大利梯田的第二大世界遗产国,这份殊荣对于元阳来说极为骄傲。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它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它是哈尼族人在山间生活所遗留下的艺术杰作,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已有多年历史,他们为了生活随山开垦了梯田来耕作,这也是哈尼族人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哈尼族人从未曾想过,他们以此为生的农田竟然在无意间成了世界奇观,而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他们就像一位位艺术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雕刻”出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如今梯田已经成名,而哈尼族人依然不忘初心,继续着自己的农耕生活。哈尼梯田▼阳光洒落在大地上,仿佛一切都被唤醒,阳光就像一把利剑,穿透厚厚的云层,把圣洁的光芒撒向这一片圣洁的土地上,远处是巍峨的高山,连绵起伏,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醉。哈尼梯田▼元阳县除了生活着哈尼族人,还有傣族、壮族、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而哈尼族人生活的海拔主要在米到米的上半山,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非常适合水稻生长,所以千百年来,哈尼族人一直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余条。哈尼梯田▼服饰:具有多种不同的款式
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态化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农耕文化▼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来源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哈绣: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哈绣”是哈尼族刺绣的简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哈尼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虽说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我们把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都绣到了自己的服饰里,把自己作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哈绣”是哈尼族刺绣的简称。在现在这个物欲飞溅的杂陈世界,西双版纳的二十多万哈尼族同胞仍然沿用“哈绣”来点缀生活。每逢过年过节,我们的哈尼族同胞们都会在“哈绣”形成的五彩缤纷中尽情高歌、载歌载舞,所以说哈绣富含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文字的民族把自己的人文历史寄存于文字之间,没有文字的哈尼族就把自己的人文历史载托于口传和民族服饰之上,比如服饰图案里的七针花,哈尼语叫做“习拉朵昂”。关于习拉朵昂,是为了纪念哈尼族漫长迁徙史而创作的图案。从遥远的中国西北部到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满满的南迁之旅不知走过了多少高山、河流,也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受了多少挫折。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地铭记这条迁徙之路,聪明的哈尼族妇女们把百转千回的习拉朵昂即七针花这种图案世代绣在服饰中,告诉后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人们倍加呵护与珍惜。非遗:哈尼族多声部音乐
以《吾处阿茨》和《情歌》最具代表性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曲目以《吾处阿茨》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八声部的原生形态民歌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信仰:独特的“祭茶”仪式
哈尼族人自称为“茶的仆人”
哈尼族人自称为“茶的仆人”,可见“茶叶”在哈尼族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尼族在每年的初春,都会举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祭茶”仪式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茶祖的膜拜,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哈尼族把茶奉为圣灵,始终相信茶的神灵一直存在于这茫茫深山之中,庇护着这方水土,消灾祈福,通过祭祀的方式祈求茶树来年多发芽,祈求风调雨顺,深切盼望子孙后代都能用祖先种下的茶树,过上吉祥平安的日子。在我们即将于启动的“56个民族共携手·全民健康行”系列全民健康跑上,以及今后的每一场马拉松中,我们将带领大家走遍大美中国,你将会感受到数不尽的民族非遗文化,品尝到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更多精彩,敬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