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全省总人口约万人(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人。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确认的古老民族。基诺族有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和景洪、勐海等地。基诺属本民族自称谓,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面、后代,译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意思。在汉文献中记载为“枚乐”或“枚乐人”。基诺族是当地古老的居民,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有悠久的种茶史。基诺人善射猎、围猎。基诺山是有名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并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
基诺人居住在平缓的小山之巅,以干栏式的竹楼为其住所。在部分寨子还保留着古老的氏族大房子;竹楼中间石头砌边的土台上,并排着各个小家庭的火塘,火塘两旁是小家庭的卧室,进门第一间为家长寝宿处。有的以一个父系家庭全部成员住在一起,也有同一父系氏族数代人居住在一起。
基诺人的生活习惯上还保留着一些古代的遗风,他们喜爱两耳穿孔,孔内塞有木塞或小管,并以耳孔大为美。他们从小就学唱曲子,并能触景生情,随意填成词,节日集会,乘兴高歌,生情起舞,特色鲜明。乐器以“七柯”为主,即七竹筒七个音阶能奏多种曲调,“七柯”敲响,表示猎获了野兽。
阿昌族
阿昌族有3.15万多人(年统计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和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史料中称“峨昌”、“获昌”,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习用汉文和傣文。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草烟。手工业很发达。工艺美术有刺绣、染织、雕刻、银器制作,雕刻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打制的长刀远销云南各地和缅甸,各种刀具技术含量高、美观耐用、深得附近各民族的喜爱。
阿昌族的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较为流行。“对歌”是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最喜欢的活动。阿昌族的妇女一般上穿长袖对襟衣,下穿裙子,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
年梁河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户撒成立了相当于现在的乡级的阿昌族自治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昌族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市场繁荣。
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
在《大元一统志》中被称为“撬”。明清称为“休”或“曲”。年底人口有余人,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河谷及怒江两岸,独龙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人狩猎多在冬春早季,猎具有弩弓、竹签和扣索。猎获的成果,都以原始的遗风见者有份。他们还将兽头骨挂于门前作为擅猎的标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他们的住房从不上锁;粮仓门横竖插上几根树枝作记号,从不担心被盗。独龙人携带的食品用具常挂于树枝上或暂放于哨棚里,但从无别人擅自取用。在无人看管的岩洞里,常有粮、肉、锅碗用物,但也无过路人涉取。独龙族十分好客,他们的口头禅是:“有饭不给大家吃是最害羞的事情”。时常一家有事,全村来帮忙。独龙人能歌善舞、粗犷刚健。过去男女均散发,年轻女子有“纹面”的习惯,由于现代独龙族妇女自己认为纹面不美,故从上世纪60年代末这种习俗已经不再延续。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龙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年10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50年来,独龙江的交通情况逐步得到改善,独龙族经济发展,健康水平提高。独龙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新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成长。
怒族
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人口有2.68万多人。早期由居住在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大都使用汉文。民间文学丰富,诗歌多为即兴编唱,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
怒族居住地区江河横流,万山重叠,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溜索成了怒族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溜索是用一股或数股竹篾扭制成很粗的绳索,拉架在怒江大峡谷之上,用溜板作辅助工具,人沿竹索溜滑过江,以交换生活生产用品,土特产有生漆、贝母、黄连等。如今怒江峡谷已开通公路,架设了钢索桥,天堑已成通途。
怒族主要居住于竹篾房、木板房中。房子大多分建两层于斜坡上,人住楼上,牲畜关养楼下。每幢房子一般分为两间,外间待客,内间是卧室,谢绝外客入内。村寨大多以十余户或数十户构成。各村寨的崇拜以图腾动物作为标志。
新中国建立后,逐步使怒族的具有原始公有制、封建领主制残余和地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社会经济结构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扶持下,怒江怒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镇康、双江、临沧、景东、澜沧、墨江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和杂居。总人口有8.2万余人。
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一个至数个氏族,每个氏族有几户至数十户组成,住房多为两层结构的竹楼,楼下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族有名无姓,男子多称艾xx,女子多称依xx。布朗山至今仍普遍存在的母子(女)连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在布朗族中,还有父子(女)连名制以及母子连名和父子连名的混合制。
布朗人喜欢歌舞,每逢年节总要纵声高唱,翩翩起舞,欢乐到深夜。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弹各种乐器,练唱各种曲调。布朗人的歌与丰富多姿的舞配合紧密,一个村寨跳歌,经常邀请外寨的高手参加,跳歌之后还要举行歌咏比赛,宛转悠扬的山歌在村寨的夜空中久久萦绕回荡。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的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总人口41.4万余人。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居住有拉祜族19万。拉祜族先民源于古代羌人。自称拉祜,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枯”,“拉祜”即烤虎肉之意,有“猎虎的民族”之义,反映了拉祜族发展历史上曾有过的狩猎经济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部分拉祜族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年,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拉祜族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早季分明。澜沧江流域群山巍峨,河道通逃,资源丰饶,物产富庶,风光宜人。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草房。拉祜族恋爱社交自由,婚姻一般为族内婚,普遍实行从妻居3年的习俗。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普米族
普米族有3.09万人,集中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年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氏羌的支系,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率族加人蒙古人军队,随忽必烈南征,后逐渐定居下来。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通用汉文。普米族信奉藏传佛教、道教等。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坝区住宅多仿白族的民居“三方一照壁”格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大家庭,个别地方有母系社会遗风。普米族儿童13岁时举行“穿衣裤(裙)”的成人仪式,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耗牛毛和黑丝线编人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万多人。绝大部分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动腊、禄劝等地。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侄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至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在起伏连绵的云南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上百级的“田山”从山脚顺着坡势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初春,山泉流进梯田,恰似片片银镜落满山坡;三、四月栽插秧苗后,层层梯田又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颜色,淡绿深绿微黄……。秋天来临之时,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形成四季色彩斑澜的“梯田文化”。近年来“哈尼梯田”成为了中外闻名的旅游盛地。
哈尼族的长街宴也是闻名遐尔的一道风景线。按照哈尼族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龙日为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当天早晨,在一个个哈尼族居住的村寨,人们就把方桌抬到清洁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在一起。百来张桌子连成多米的长龙。随后,各家将自己的拿手好菜端来上齐,全村同乐,轮流喝酒,共庆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节日。这种酒宴独树一帜,恰似一条长龙,因摆放在街心,故被人们称为“街心酒”,又叫长街宴。这一独特的景观成为哈尼族的又一旅游产品。
傣族
傣族人口有.99万人(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坝子海拔均在-米之间,地势较低,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泼水节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
德昂族
德昂族人口有1.76万人(年统计数),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这两座山脉的群山之中。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昂族内部又形成了“红德昂”、“花德昂”和“黑德昂”3种不同的支系。
德昂族盛行“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男青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在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中意的姑娘家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则把此小伙请进家门,在女方家人回避之后,两人即对唱情歌小调、互吐衷情。经过一段时间恋爱,若双方愿意结为终生伴侣,小伙子就赠与姑娘一包茶叶,姑娘即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他们同意女儿婚事,便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在小伙子父母得知此事后,会请村内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到女方家去说媒。德昂族没有严格的婚姻等级制度,只要男女双方愿意,“达干”(头人)的女儿也可以与百姓的儿子结为夫妇。
白族
白族人口有.56万人(年统计数)。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
白族地区为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形成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主要土壤有紫色土、红色土、黑色土等。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森林覆盖率达33.6%,活立木总蓄量达万立方米,是云南省的主要林区之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仅在苍山一地,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种类就有科,约种。全州鸟类总数在种以上,哺乳动物有上百种,其中有国家保护动物金丝猴、滇金丝猴、绿孔雀、红腹角鸡等珍禽异兽。广大山区生长着丰富的药材。
纳西族
纳西族人口28.4万人(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流域之间。
东巴文一般只用于抄写东巴经。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数量达数万卷之多,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叙述了纳西族人民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学、历史、宗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59.41万人(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48%.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保山、临沧、思茅、楚雄、昆明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
傈僳族的族源与古代氏羌有关系。具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傈僳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的前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宋元朝时史书称为“粟蛮”或“栗粟两姓蛮”、“施蛮”,明清称“劳萝”、“力萝”、“力些”、“栗粟”。自称为“傈僳”。傈僳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碧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世纪之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四川盆地,再到云贵高原,继续迁往中印半岛。另外,傈僳族在大规模迁徙的同时,留下少部分人居住故地,这样就形成了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现在傈僳族分布的广阔地带有名山大川,如云岭、怒山、高黎贡山、沙鲁山以及缅甸北部的甘高山脉等,海拔最高多米,最低仅数百米,平均海拔0米左右。
佤族
佤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年全省佤族人口有36.64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76%.饭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其中沧源县和西盟县两地的佤族占我国俪族总人口的50%以上,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历史上扳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西盟、孟连、澜沧的佤族自称“阿扳”;居住在沧源、耿马、双江和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自称“巴饶克”;而居住在永德、镇康的扳族则称“低”。这三种自称都有“居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这与扳族的居住地域的地理条件是一致的,也说明佤族是此地的最早山居民族。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属于周秦时期“百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望蛮”、“望直子”、“望外喻”,明代称“古刺”、“哈吐”,清代称“嘎刺”、“哈瓦”、“卡瓦”等。佤族自称各地不尽相同,建国后,按照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佤族。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有姑舅表优先婚习俗,同姓不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自由,虽然也有少数父母干涉包办,但最终还是由子女选择。夫妻不合可以离婚,再婚不受干涉。男子的婚姻自主权相对来说比女子要强,父母如果不同意女子的婚事,可以责骂女儿,不给饭吃或对男方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因此产生“偷婚”现象,即男女双方私奔数日后回来认亲,“生米煮成了熟饭”,双方父母也无可奈何,只好认可。佤族家庭以父系为主。家长在家庭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每户家庭人口在4-5人之间,十二、三岁的孩子就要和成人一样,参加主要的农业生产劳动。以前佤族在盖新房、婚礼、丧礼时都要“到牛”,现在的佤族婚礼以杀猪代替Pi牛,所杀的猪一半留给女方父母,另一半用于待客。婚礼要请亲戚及同寨人吃一顿中午饭,婚礼上,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他们用低语对情歌,旧时男女双方择偶,歌喉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佤族举行丧礼时,全村的人不请自到,自动凑一些柴、米、油、盐、水酒为死者送终。整个丧礼历时3天,送礼的人数及礼金的数量都要比婚礼上多。
景颇族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94%.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和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其人口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景颇方言属景颇语支,载瓦方言属缅语支。景颇、载瓦两种方言由于语言亲属比较疏远,互相通话困难。原无文字,年,美国传教士约逊夫妇在缅甸创造了一套以景颇语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由于语言的相同,这套文字也流传到我国景颇族地区。景颇族民间盛行刻木记事、植物树叶传情表意的原始通信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进,同时为说载瓦支语言的景颇族人民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现在两套文字均推广使用。
景颇族源于青藏高原氐羌族群。约在0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的氐羌族群,到17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了土司制度。明永乐二年(年)设茶山长官司,明永乐六年(年)又设里麻长官司,均隶属傣族土司管辖。过去汉族分别称其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因居住在山区,过去又多称“山头”。建国后统一改称景颇族。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