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我回了一趟老家,不常回去了,上次回去已是五年前的事。我的家乡、我的出生地,名字挺长的,叫全了应该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十八岁之前,我几乎就没离开过这个小县城,直到上了大学。
此篇,以曾经那个小女孩的视角,和现在朵妈的所见,与大家聊聊金平吧。从旅行的意义而言,如果你想体验的是有序的舒适的度假式的旅行,那这里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体验多一些纯粹和朴实,深入发现与了解,那金平适合你。
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西接绿春县,北连元阳县并隔红河与个旧市、蒙自县为邻,东隔红河与河口瑶族自治县相望,南与越南老街省及莱州省接壤,县城距边境直线距离7.5公里,拥有金水河国家一类口岸和十里村热水塘、马鞍底地西北、金水河隔界3个边民互市点。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面积平方公里,人口35.62万人,世居着苗族、瑶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汉族、壮族、拉祜族、布朗族等9个民族。金平县风景名胜有金平勐拉温泉,西隆山自然保护区等。
Part1忆起那些年
每次回到家乡,都会有昨日重现、时光交错的感觉。走在街上,小时的记忆一点点跳出来,一棵电线杆、一幢老房子、甚或是街道的消防桩,都会牵引着你的思绪,打扰着你的判断。但眼前的物是人非,提醒着你回到现实,然后轻轻一笑,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女孩了。
1.那时快乐的“小马驹”
金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我家在河边,也就是县城的坡脚,而我们的学校在县城的最高处。上学的路,就是上坡下坡的路,每天都要经过城里唯一的主街道,那是一条长长的大斜坡。小时候,记得一到街子天(赶集日,逢属鼠属马日为街子天),拥挤的大斜坡水泄不通,那时没有机动车,从附近村寨前来赶集的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以及运货工具就是马匹,真真是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在拥挤的集市上,人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但只要听到马儿的声音,都会自觉地礼貌先让。
那时,小小的我们系着红领巾,背着军绿色的挎包,左闪右闪,在人群中寸步难行。这时,我们总会调皮地大声喊着:“马来、马来!”前面的人群定会自动侧出身回头望,然后我们趁着这空隙哧溜就窜向前去了。大人们说:“这些小娃娃,太调皮了。”我们咯咯笑着,排成一队乐呵呵回家了。
2.那些好吃的
金城饭店
在街上最热闹的地方有家国营的饭店,叫金城饭店,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上学的早点大多是在那里解决的,一毛三分钱加二两粮票,就可以买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是那种在碳火上煮的小锅米线,最喜欢看火焰旺得好高,火苗乱串时的样子,蓝色的芯、黄色的焰,将亮铜色的小锅映得锃亮锃亮的。技艺娴熟的师傅往烧得热气腾腾的汤里放入酸菜、韭菜、豆芽,再放入米线,不多时,米线便煮得沸开了。师傅每次都提醒着,“小心,烫!”我们小心端着,找个地儿坐下,鼓起腮帮赶忙大口大口地朝着碗吹气,快点凉下来呀,再不然上学就要迟到了。
饭店门口,排着两列卖烧豆腐的小摊,一到街子天的中午,总能看到来赶集的人们围着四方的炭火豆腐架,吃几块豆腐,扒上几口自带的用芭蕉叶子包着的饭,路上捡的树枝就当筷子。小时候的我(现在也一样)是最不喜欢洗碗的,妈妈总会说:“你是不是想学哈尼族,用叶子包着吃,那就不用洗了。”讲真,我真的认为用叶子吃饭太好了,环境友好、生态环保。
哈尼豆豉
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哈尼族的豆豉,黑不溜秋的,切成一片片摊在簸箕上卖,老远,就能闻到好浓好重的味道,类似一场运动后,刚刚脱下鞋时那一瞬间的气味。这么刺鼻的东西怎么会有人爱吃呢?真是不可思议。打小,我从心里是拒绝它的,也没有尝试过。直到大学放假期间回家,突然觉得豆豉的味道很好闻,而且在玲子的家里,吃到了正宗的哈尼风味的豆豉煮田螺。那个味呀,是怎么做到的呢?怎么能做到如此恰到好处的渗入与互补呢?田螺的泥腥味,和豆豉的重口味自然间相生相宜,然后造化出别样的鲜与美。记得当时,我竟然连汤汁都喝了个底朝天。
原来,那些让我打小就排斥的“臭”味,其实是已经刻在骨子里的美味。
原来,那些曾让你拒绝的事物,是因为你没有打开接纳的心。
接纳即美好!
这次回家拍的,一个正在卖豆豉的哈尼族妇女,很慈祥很亲切。
生态水果
小的时候,苹果和梨是什么?不多见哦。但酸榔杆、多依花、黄泡(念第一声)是什么?它们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生态“水果”。
迫不及待地撕开酸榔杆的表皮后,就一口一口嚼起来,它的酸很纯粹,带着些许青杂气,舌尖略有点涩,等酸劲过了后,喝上一口水,甜极了。
多依的吃法比较多,当它还是小果实的时候,我们叫它多依花,吃起来是那种脆的嫩的酸酸的酥实果肉感;而当它长成果实后,果肉更致密,吃法就更多了,盐水泡呀、晒干后做果干呀,都可以。其实,酸榔杆和多依花的绝佳搭配是哈尼豆豉,但当时挑剔的我只尝试蘸盐和辣椒。错过了这么生态的美食搭配,现在想想都亏得很。
黄泡一定要吃最新鲜的,找到一株“树”就守好摘着吃,不要怕被刺到。学校附近有许多黄泡树,每年的四五月间,当黄泡陆续成熟时,每逢体育课,我们好姐妹们总会找到种种正当“理由”,然后去找黄泡吃。
这些大山里自然长着的美味水果,谢谢你们供给了我们成长的维生素。
3、那刻山间水里
有一次,上小学的飞朵要求我带他去看看金灿灿的田野是什么样儿的,因为老师布置作文要写秋天的田野。不禁让我忆起我和他一般大时的那些光景:那时的秋天,打开窗子朝外望去,外面就是成片成片的金黄的梯田,层层叠叠的,金色的山峦在炫耀着丰收的满足,那些秋天的喜悦就在日常的空气中,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的美好怎么需要刻意去寻找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多了物质的丰富,但少了些许自然的发现。
小时候,学“开门见山”这样的成语时,一直认为太多余了,开门不就是见山吗,小城就是一座山,左看是山,右看是山,绕了一个圈,还是山。小时候,河水还很清澈,勇敢的小伙伴们就是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克服不了对水的恐惧,现在也只会在泳池里划两下。那时,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大喊几声,就能约好一队小伙伴一同去踏青、觅秋、嬉水。
找到了几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时的清澈沟渠,翠绿群山,和快乐的我们。
Part2当下丰富纯美的金平
1、发展中的边城
现在的金平城,已不是以前的那个只有一条街的小城,它已经向河谷地带做了大力的规划和发展,虽然看上去规划得并不是那么理想和合理,但它确实在进步和发展。马匹自然是没有了,出现了更多的机动车,使得这个小城尽管壮大了,但还是显得和以前一样的拥挤。
河边,修建了栋栋高楼,我已经寻迹不到当年下河嬉水的小径了。在高楼林立间看到了一处河畔的梯田,还依稀有着当年的样子,很亲切。可妹妹告诉我,这块地已经被征用了,很快也要建房了。
高处,修建了栈道,美名为“花果山”,可以一直通到当年我们野营的地方。走一个小环线的话,差不多三个小时吧,空气不错,植被丰富、大树参天,还有蝴蝶飞舞花丛间。
感谢小伙伴们特意的陪伴,这个秋天,我们一起去寻找秋天的色彩,采撷丰收的果实,回忆当年的欢乐,满满都是缤纷和灿烂。
2、少数民族
金平地处中越边境,交通不是那么通达,所以这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还能较好地保持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如果你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文化感兴趣,那金平值得你专程来一趟。在这个地方,不着民族服饰的,才是“民族少数”。
县城一隅
在金平县城里,哈尼是最为常见的。日常生活中,哈尼族戴着一侧有流苏的头饰,穿着自染的黑色靛布上衣,以及大裤管的半截裤,小腿有绑布,这样的服饰是便于山地劳作的。其袖口,裤脚、衣服扣边和头饰等处都有深蓝色的花边,绣着很美的几何图案。而到了节庆日,哈尼人民都要佩戴很多的银饰,舞动起来时,那些银饰碰撞的声音好听极了,成了他们歌声的完美和音。哈尼人民天生就是音乐家,几乎人人都有一幅好歌喉。中国好声音的那个哈尼王子李唯真,就是我们金平人。
县城的街子天里,在拥挤人潮中的“红尖尖”是最为醒目的,她们是红头瑶。红头瑶是瑶族诸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当地的红头瑶妇女,成年后头发是要剃光的,然后光头着银箍戴红色尖帽,身穿对襟黑布盘扣上衣,对襟处是规则的几何绣花或银饰,宽大的裤腿上也绣满了精致美丽的图案,身上背着兼具实用与观赏性的双肩包,这身惹眼的打扮极具视觉冲击与时尚效果,大山就是他们的秀台。这次朵妈特意让当地人手绣了同款的花背包,真真是秒杀各种大牌。
在县城的十字路口,总会见到一排妇女坐在街边,脚旁放着背篓、锄头等工具,她们都是在等待做体力活的劳动妇女,在边疆,出来找活做的大多是女人。在等待的空闲时间里,她们刺绣、缝衣、闲聊。勐拉乡一瞥
越是深入乡镇里,见到的少数民族就越多。勐拉是金平最大的乡镇,傣族人民就生活在这个天然秀丽的坝子里。早晨,最热闹最生活化的地方自然是菜市场,这里不仅有看得眼花的少数民族服饰,还能看到那些堆着卖的说不上名字来的蔬菜瓜果。在金平,当地人卖东西都是以个均分,或以堆计数来交易。朵妈直到现在在菜市场都没有重量的概念,我想和打小这样的交易方式强相关。
勐拉的瑶族多为沙瑶,这俩个青春绰约的沙瑶女子,很配合地让我给她们拍照,沙瑶的服装很漂亮,边角处都有层层的大花边,胸前绣着醒目的红花,喜庆大美!她们俩笑起来的样子,好看极了!看到她俩都拎着酒壶,我对好朋友老糖说,“她俩一定是贤妻,来到集市不忘打酒回去给男人喝。”老糖笑了,说:“你以为,这里的女人能喝得很,比男人厉害多了,是打给她们自己喝的好不好。”
见走过来一位女子,胸前很复杂地铺着彩色的细条,我连忙要求给她拍照,她很不好意思地特意捋了头发。老糖告诉我,她们也是瑶族的一种,叫马尾瑶,她们胸前的彩条不正像马尾吗?
还有哈尼族、苗族、傣族......这里的集市好过瘾!如果你对人像摄影、边疆风情感兴趣,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来!
朵妈的得瑟
朵妈是傣族,也有民族服饰的。这次回家,和小伙伴换着衣服穿,好好地得瑟了一番。谢谢玲子的哈尼衣服及友情出镜。
3、边境
金平与越南接壤,幼年时,什么都不懂的我们,最喜欢防空警报响了,因为那样的话就不用上课,还可以玩钻防空洞的“游戏”。
这次回来特意去了高地,那是中越自卫反击战争时的阵地旧址,现在已成为战史展馆。高地对面就是越南的地界,来到这里,手机信号立马变成了国际漫游。
“人在,阵地在!”多么有力量的话语!
祖国在我心中!向英雄们致敬!
金水河口岸(也称那发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金平通往越南的主要门户,附近的村子就叫金水河,以河为界,借山两隔。曾经的炮火纷飞,如今的安居乐业,和平万岁!
金水河有两座晃悠悠的钢索桥,一条长的进村,短一些的出村,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插着国旗,祖国万岁!朵妈很喜欢钢索吊桥,那种荡悠悠的感觉会让人无限新奇。
热带地方的主要代步是摩托,凉快、拉风。我们特意“拦截”了一张摩托车,必须体验一下吊桥版的天若有情,哈哈!(谢谢千里的友情客串,以及刀同学的摩托提供)
4、傣乡勐拉
勐拉距离金水河口岸仅十来分钟的车程,这里是金平最大最平坦的乡镇,具典型的热带气候,以傣族为主要土著居民。那些公路边大片大片的香蕉地,略斜着身的成片成片的橡胶林,绿意中星落的座座吊脚楼,和着空气中湿热得喘不过气的灼热,让你似乎感受到很热辣的东南亚风情。
骑上摩托,让速度感去抗拒气候的炎热,咱们割胶去!
离勐拉不远的温泉,是必须重点提一下的,也就是传说中男女同浴裸泡的露天天然温泉。一直以来,朵妈很喜欢勐拉乡往温泉的这条路。先是一小段笔直的公路,两侧是翠阔的香蕉林,而后是曲折蜿蜒的山路,两旁是高挑纤弱的橡胶林。
勐拉温泉属高热氡氟水,水质很好很好,只是周边村民们的管理堪忧,卫生条件极差,洁癖者就不要去了。一大早,已经有群昆明来的游客在泡温泉,她们从国庆那天就来了,一直住在村子里,白天天热么在屋里打麻将,早晚就泡泡温泉,已经过得不知道今儿是星期几了,悠闲的生态的乡间生活。
离温泉不远的另一村子里有个大佛寺,很早就有前来祭祀的村民。见一僧人在用劲鼓捣着竹筒,问这是做什么?答:今天是傣族的关门节,要放高升庆祝,这是自制烟花,在竹筒里放上火药后就可以点火燃放了。朵妈表示很受教育,原来烟花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5、梯田
在云南,人气最旺最为出名的梯田自然在元阳。朵妈以为金平的梯田,其规模或不及元阳,但它同样磅礴、秀美,另有一番景致。
也有人评价说,元阳的梯田是旅游观光的梯田,而自然大美的梯田还在金平和绿春(红河州另外的一个边疆县)。借用朋友找来的金平梯田的照片,必须晒一下。
6、马鞍底
马鞍底乡距离县城Km,地处边陲一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乡森林茂密,绿色葱葱,景色迷人。森林覆盖率达68.7%,以水冬瓜树、桫椤树、马尾树、黄芯树等为主。境内人文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哈尼蘑菇房与梯田、天生桥、标水岩瀑布和拉灯瀑布群旅游开发潜力无限;水资源丰富,瀑布飞泻,河流奔腾,主要有河流有拉灯河、标水岩河、太平河、天生桥河等。据说现在已经有了些规模,也很有样子了,政府最终要把马鞍底周边景区建设成为养心洗肺的旅游圣地,形成吃、住、行、娱、乐、游、购为一体的康体休闲村。
马鞍底近两年炒得很热,很遗憾朵妈没去过,真是枉为金平人。总的来说就是风光秀美,整个就是富氧森林,可露营、可徒步。我可以负责任地把这个地方推荐给大家,在此也做一约,等风光无限,阳光明媚,蝴蝶群舞时,我们就去马鞍底蝴蝶谷露营。
(特别感谢:文中梯田和马鞍底的照片来自夏猫的友情提供,或有部分取自网络,谢谢照片原作者。)最后的这张照片,是我这次回医院,门头的样子和我小时候的印象似乎没太大的变化。
42年前的今天,医院。
感谢养育我的父母
感谢我的家乡——金平!
往期回顾人气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