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邑村的变迁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路上,云南各地探索出了许多不同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依靠发展旅游,一个古老的彝族村落:可邑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红泥做墙、灰砖为瓦,彩色的小花盛开在村间小道,往来的村民用彝语打着招呼,这个青山环绕中有多年历史的小村子叫“可邑村”。而现在,更多的游客会叫它“可邑小镇”,从小村到小镇,代表了这里从传统种养殖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迈进。“我们这个景区是依托美丽家园来打造的,由云南城投公司来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启用当地的村民。”
赵静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经四处漂泊务工的她,如今是可邑小镇旅游开发公司的一名导游。“景点开发以后我们就全部在家里,就近就业,这样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赵静梅每天都要忙着接待游客。“目前我在这里的收入除了五险一金,是三千多一点。公司会提供工作餐,下班以后可以到地里干活,又增加一份收入。”
来来往往的游客,为村民们增收带来了很多便利。常有亮有石头打磨的手艺,通过打磨,一块块从山上捡来的石头变成了精致的挂坠和手镯,他在路旁的小摊从来不缺生意。“平时的话还可以,收入加起来在4万左右。”
返乡的大学生也把创业地点选在了养育自己的小山村,有的打造土特产品牌,有的经营民俗客栈。
可邑村是彝族阿细支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发展旅游产业,让当地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村里的民族文化传习馆,82岁的文化传承人龙文生大爷不仅会给村里的年轻人教授彝族传统乐器,也能让感兴趣的游客拿起小三弦过把弹奏的瘾。“我在这里上班主要是欢迎游客,喜欢学的就教他们吹、跳、弹、唱!”
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可邑村在发展中植入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民宿等新业态,辐射带动区域内多个村寨共同发展。
截至今年6月,可邑小镇项目已经完成投资5.08亿元,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生态、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文旅融合、产村融合,实现了村庄美、环境优、群众富。
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曾虎龙:“当时我们村各方面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是开发乡村旅游以后,人居环境大大提升了,还有村民的素质、思想也都改变了。年我们村人均收入左右,现在这个村到了左右。”
还有更多的精彩资讯和短视频
大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