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走在罗婺大地上,脱贫摘帽后的武定处处都是富饶繁忙的新景象,各族群众脸上荡漾着丰收喜庆的笑靥,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武定县多年来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艰苦卓绝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壮美宏图。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总人口23.9万人。有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6.37%。该县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年被列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年被云南省列入革命老区县。是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是全州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全县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年末,全县共有个贫困行政村脱贫退出,累计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5%,实现了全县整县脱贫摘帽的历史新跨越。
长期以来,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的战略目标定位,并全面开展创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创建“县域民族经济跨越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三大示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民族文化研究学会等“八进”活动,各民族政治共信、经济共强、文化共荣、社会共通、生态共建、信息共用、民生共享成为现实。12年来,武定县民族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年我县被列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的十个示范县之一;年,武定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马豆沟村——唇齿相依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民族村共同致富,一个广场凝聚多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唇齿相依的正能量;村企共建,产业升级转型,主动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形成辐射汉、彝、苗等多个民族,带动53户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这是武定县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与狮山镇旧城社区马豆沟村民小组共同创造的奇迹。
沿武定县城至禄武公路往北的山路盘旋而上,清澈的溪水流淌于苍松翠柏间,一排新建的别墅如林间翡翠格外耀眼。迈步踏进民族文化浓郁的村落仿佛步入世外桃源,而不时穿行在宽阔的水泥路面上的小汽车、摩托车和观光游客又点缀了这个旅游胜地……熟悉村史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兴捍告诉记者:“马豆沟村过去以马豆草多而得名,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直到年村里人创办了矿厂才改变了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的情况。但是随着矿产收入的减少,企业和村民们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年以来,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马豆沟本土企业德昌矿业有限公司采取以企带村的方式,全村村民积极筹工筹劳,完成进村公路硬化和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水体景观水库和农业标准化大棚,为企业转型和马豆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在各级部门的资金项目支持下,马豆沟村和企业筹资万元建起了“马豆沟民族斗牛文化园”,并多次成功举办“万人火把节狂欢”活动,吸引了县城及周边的各族群众来参加节日狂欢活动,打响了马豆沟乡村旅游品牌,融入了县城近郊经济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有效促进全村各民族和谐发展,马豆沟村着力抓好政策引导、项目引领和服务保障,有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大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里的大型停车场、农家乐小院、绿化美化工程等陆续开工。以彝族和苗族民俗文化为抓手,以乡村民族旅游为重点,集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转型升级。据村民小组长杨文伟介绍:“马豆沟村现在是武定县城周边基础设施最完善、发展后劲最强、农民增收最快、各民族群众相处最和谐的村民小组之一。”
为持续扩展村、企发展空间,马豆沟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项目,拓宽村民增致富渠道。目前,在保持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在德昌矿业公司上班的基础上,依托村里的标准化大棚,积极引入中药、花卉、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力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村民多了在蔬菜大棚打工的增收途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以上。
老木坝村——傈僳山寨“一步跨千年”
老木坝傈僳山寨,新建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其乐融融……村里村外,山清水秀,满目葱绿,硕果满枝。村史馆、感恩亭、涌泉池、思源井……到处是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图景。
变化从何而来?老木坝的幸福密码是: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镇村两级依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活”起来,让堡垒“强”起来,让党员“动”起来,让党旗“飘”起来,让村寨“稳”起来,让群众“富”起来。
“老木坝村是一个纯傈僳族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户人。以前,老木坝村可是个穷村子,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结果!”老木坝村党总支书记方跃坤说。
年,老木坝村被省民委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对老村子实施省级傈僳族传统村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村史馆。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美丽宜居乡村。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地域文化、傈僳族元素符号,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留住乡愁记忆。
集中建设了三个养殖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新建厕所、配置垃圾桶、制定管理制度,实现村庄绿化提升,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镇党委、政府通过多形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移风易俗等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环境整治、邻里互助、民风教化等系列活动,使广大群众树立起创先争优、争创文明的良好氛围。目前,全村共种植核桃亩、蔬菜亩、花椒亩,马铃薯亩,通过党支部带领发展产业,贫困户腰包不断鼓起来,村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滑石板村——苗家日子红似火
蓝天白云下,武定县万德镇团碑村委会滑石板苗族新村幢小洋楼格外靓丽。整洁的大街、硬化的路面、太阳能路灯、文化活动中心,斗牛场、水池、配电安装、供水管网铺设…在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旁,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王顺祥手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喜气洋洋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在省上表彰会现场聆听省委书记的讲话,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一位山区苗族农民,能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见证苗家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到无比自豪。作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我倍感荣耀,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王顺祥说。
滑石板易地扶贫搬迁点是龙树湾、多宗卧、燕麦地、滑石板、干坝塘五个苗族村易地扶贫集中搬迁点。村民全部为苗族。过去,由于这些村民小组山高箐深、交通闭塞、地瘠民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脱贫攻坚战中,全部集中搬迁到这里,彻底解决了住房、饮水、产业发展等问题,使全村人其乐融融,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顺祥,男,苗族,生于年6月,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年1月至今任职万德镇团碑村滑石板党支部书记、燕麦地村组长、滑石板易地扶贫安置点领导小组组长。王顺祥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在大变局中找寻大机缘”作为座右铭,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们有了安全稳固住房、生产生活得到提高的目标达成之际,他没有沾沾自喜满足于当下,而是放眼长远,谋划新局。他说“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展农村产业势在必行。他说“在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政策的有力帮扶下,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在他的带领下滑石板统建点村民大力发展产业,他经过深入了解,根据农户自身情况,坚持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滑石板统建点花椒连片种植超过亩、车厘子种植示范基地50亩,各家各户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他说:“看到群众在统建点幸福快乐的生活,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作为滑石板村党支部书记,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踏实实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把苗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山居村——沪滇扶贫协作共建美丽家园
走进武定县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排排“小洋房”,自来水、水泥路、活动场所、农产品交易市场,昔日穷山村变成了富裕美丽新农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环顾四周,漫山遍野的樱桃、核桃、桃树郁郁葱葱,一个个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树梢,山间弥漫着诱人的果香,不禁让人垂涎欲滴……
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筐,用运输工具将水果运输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另一边,同样忙碌的还有各地闻讯而来采摘尝鲜的游客和省内各地客商。
村民杨晓荣家两口子的一拖拉机桃子又红又大,刚拉进交易市场就被游客围起来,仅半个多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这样一拖拉机卖得1千多块,我家今年的桃子加上樱桃可卖得2万多块,我们村每年靠种植樱桃和桃子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比比皆是。”杨晓荣媳妇边说边笑,脸上的笑靥像她的桃子一样美。
村委会副书记孙进强介绍:“武定县年沪滇扶贫协作古柏村委会山居片区项目总投资万元,投入万元在山居片区大村、杨家村、下村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成立山居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核桃、桃子、樱桃等经济林果,形成0亩林果种植基地,目前仅桃子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增收余万元,林果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投入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场所及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庄风貌改造项目,目前杨家新村35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住进小洋楼,其余农户大多数住进来两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和安全稳固住房,有集中养殖区,硬化村内外道路,有公厕、活动广场、垃圾池、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民活动广场及文化活动室、村组活动用房,农产品交易场所、村民在优美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古柏村党总支陶书记说:“接下来,我们打算在品种上进行提升,进一步引进优质品种,引导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春天就可以引来游客赏花,夏季为游客提供生态摘果体验,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沐浴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光辉,踩着新时代“多彩罗婺·幸福武定”建设的鼓点,民族团结之花在罗婺大地上竞相开放!如今的罗婺大地,人们的每一句话语都蕴含和流露着温暖与善良,每一次喜庆的活动都能激发出民族团结的火花,全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景象随处可见,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民族关系已成为罗婺大地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来源:云南楚雄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