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县处在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与越南莱州省勐谍县山水相连,国境线长公里,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等六个民族。近年来,绿春县立足边疆民族山区特殊县情,以“固防强边”为主线,坚持“五个聚焦”引领,实施“五边建设”行动,稳步实现“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三大目标。
聚焦党建引领,组织强边筑堡垒
把边境沿线作为党建引领边疆治理的主战场,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组织体系。责任在一线压实。印发《中共绿春县委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工程实施方案》《绿春县建立基层党建“四级包保、十户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方案》,构建县乡村组户五级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片、段、线、点、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网格。全县9个乡镇划分92个村委会(社区)大网格、个村小组小网格、组中心小组单元网格、网格长人、涉及网格户数户。认真贯彻落实县级领导挂联抵边村社党支部制度,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推动县级领导为边境村党组织办实事、解难题件。
堡垒在一线筑牢。印发《绿春县组织强边十八条措施》,将强边固防作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实践考验。绿春县在53个疫情防控点延伸组建临时党支部,设置党员先锋岗个,组建以疫情防控、边境巡逻、政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国门党员先锋服务队支人,护村队每天早、晚均开展一次巡逻护村行动,时时监控辖区内重点人群流动、车辆出入等,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和村干部岗位补贴长效增长机制,发放“以奖代补”激励资金万元,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干事创业和守边固边的主动性、积极性。干部在一线锻炼。
推动干部人才向强边固防这个主战场集结。大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程,紧盯“选育管用”全链条全过程培养体系,有计划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边境乡镇任职,在强边固防中具体表现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州级60名强边固防突击队支援绿春,县级派出16名,年轻干部不辱使命,作战疫情防控一线,镇守边关,视死如归。
聚焦绿色发展,生态立边促振兴
绿春因“绿”而名,也该因“绿”而兴。县级印发《绿春县“党建引领、六村同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党建示范村、产业振兴示范村、平安和谐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文明新风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六位一体”集中创建打造,以党建“项目化”工作法推动边疆党建特色区示范创建,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实行“一村一方案”“一村一专班”,党建指导员驻村蹲点指导示范村创建。创建成功的村党组织书记每人每月增加元工作报酬,其他班子成员每人每月增加元。
“党建红”领跑“生态绿”。紧紧扭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用,出台《绿春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工作目标任务,并加快推进落实。绿春县将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全面提质提效生态农业、打造红米、果蔬、畜禽“三大基地”,将茶叶作为“一县一业”,力争“十四五”末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打造“绿春茶”“绿春梯田红米”“绿春胡椒”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个以上。
聚焦边固民安,开放活边强边防
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边境和谐稳定。建立党员强边固防责任区。疫情防控关键在边境线,关键在管住人。下发《关于实行边境线分段包保筑牢疫情防控网的通知》,全面加强管控全县公里边境线,实行县乡村三级领导分段包干责任制,严格执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全面实施边境村网格化管理,主要领导坚持带头驻点守边,全力管控好责任段,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抗疫”战争中,凝心聚力,筑牢边境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全县27名县级领导包保26个疫情防控卡点,名村(社区)“两委”干部、83名第一书记、名驻村干部在村社开展宣传引导、问题排查等工作,疫情防控卡点实行点长制、班长制,“四班三”运转模式,确保疫情防控卡点24小时有人值守。边防、公安、卫健等29个基层党组织、名党员干部24小时在重要关卡和场所轮流值守,为边疆群众筑起健康防线。
实施“红旗飘飘”工程。与农村党员亮身份、党员设岗定责、积分制管理结合起来,全面实行党员家庭户升挂国旗制度,广泛动员和组织沿边群众悬挂国旗,共在边境一线升挂国旗余面,让国旗在边境的村村寨寨飘起来,增强广大群众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门意识、国民意识。
开展军警地共建。建立党政军警民月例会制度,每月15日定期召开联防联控调度会,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增设1名分管强边固防的乡镇党委副书记,3名边防派出所所长任乡镇党委委员(挂职),向每个边境村派驻1个党建指导员,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辅警任村官”,7名边防派出所民警担任边境村党组织副书记,每个边境村配备1名武装干事。
聚焦家国情怀,文化兴边树形象
厚植家国情怀,定期组织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守国门”活动和“五爱”主题活动,切实增强边疆党员群众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建成丫口水塘通道“国门党建”文化长廊,组织开展“走边关”活动3次,“主题党课”活动12次。持续深入推进“户户红旗飘”工程,引领边境沿线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形成了“红旗升起来、党建强起来、形象树起来”的生动局面。
搭建边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大联欢”平台,在边境沿线开展“边疆人民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小康路上心连心”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团结共拼搏,奋斗新时代。在沿边村持续开展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活动,运用脱贫攻坚“动力小站”和“红黑榜”,定期开展评比表彰,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创作了一批民族民间歌舞文艺精品,舞蹈《赶山》《瑶韵斋筛》获“白鹇奖”,歌曲《绿春欢歌》获红河州首届本土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民间文学《都玛简收》获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大边民群众精神食粮更加丰富,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奏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和谐稳边的奋进凯歌。
聚焦基层善治,和谐稳边促团结
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不断提升边疆地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疫情防控“51”工作模式。根据省委“五个一”和州委“七个一”的要求,结合绿春实际,创新开展“51”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指挥系统,从点、线、面、法治、检测等方面布建五大防控体系;构建国际信息互通、专业信息收集、群众主动举报三个网络,建立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机制,实现“不发生境外疫情输入病例、不发生聚集性疫情暴发”这个目标。
推行“”边境廉政新模式。抓实抓好边境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纪法规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围绕沿边责任、沿边政策、沿边项目、沿边资金、疫情防控、稳边固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七项内容,通过1+1+1+N监督模式,整合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力量和行业部门监管力量,不断培树一批先进作表率。同时,接续深化“国门党建”,巩固深化“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综合治理”的守边固边模式,擦亮强边固防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实现边疆稳、边防固、边民富。
云南网通讯员卢玉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