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红水河镇红河村,放眼望去,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村容整洁。村里的文化墙上一幅“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标语更是醒目耀眼。村民王丰请说:“这是我们村群众自发写上去的,现在村里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矮小的瓦房变成了宽敞大平房,生活幸福了,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茬接着一茬干。”
如今的红河村依水而居、与水为伴、和谐发展,实现了由贫穷到致富的华丽转身,这条幸福之路是红河村人民和村党支部一起披荆斩棘趟出来的坦途。
红河村一角。
转思路: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攻克贫困壁垒
年,由于红水河下游龙滩电站的修建,红河村搬迁到半山腰上,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产业难,工作局面难以迅速打开,现实给了村“两委”重重一击。
团结才拧成一股绳。“做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共同发展,首先要始终将建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帮扶的关键,紧抓基层组织建设。”年3月,覃家传从贵州省黔南州生态移民局选派到红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成为“破局”人。他认识到,一个地方的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有没有好的带头人,有没有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
红水河漂浮栈道。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覃家传的带领下,红河村党支部结合实际,以“”工作法为抓手,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党务村务公开、为民服务清单3项制度、严格落实每年召开4次党员群众大会、每年向群众公开承诺办好5件实事,强化村“两委”工作考评等举措,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公信力,树立起了党支部的威信,同时探索出“支书带支委、支委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管理模式,很快得到支委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支部有凝聚力了,各项工作推起来自然更加顺畅。
明方向:产业驱动创新模式推开致富之门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无产业发展是红河村成为深度贫困村的主要原因。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直在考虑如何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这个问题。
年4月,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村民到外县参观学习,发现芒果种植的土质气候和红河村差不多,且热销价钱好。因此,村干部产生了要带领村民种植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致富的想法。
学习回来后,村“两委”先后联系引进企业5家,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亩,带领全村种植芒果、坚果、青柚等精品水果,建立把拿劳精品水果种植基地。
村民莫远光一家3口过去一直靠自家5亩地,勉强维持生活。如今莫远光一家成为村里公司股东,每年流转土地费元轻轻松松到手。“我妻子在基地打零工,每天工钱至元,还能与其他村民分享股东红利,家庭生活没了难处,日子越过越红火。”莫远光自豪地说。
芒果产业种植基地。
年,党支部又引导“党员+群众”自主创业,建立兔养殖基地1个,引进种兔只,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兔养殖,年收入达70万元以上。
在支部引领下,红河村盘活了资源,在红水河出租休闲垂钓棚11个、旅游商铺13个,通过异地置业在县城购置商铺2个,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3万元,预计今年全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
开新局:农旅结合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年5月,刚接下乡村振兴“接力棒”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港来到红河村。刚一上任,张港就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帮助村里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资金万元,用于发展观光采摘生态农业,提升村里人居环境以及打造民族示范寨,目前该项目正有条不紊地铺开。
文化广场。
走好了第一步,红河村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如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体旅、文体旅融合发展成为下一步工作核心。
依托特色乡村自然风光,丰富的布依民俗风情,红河村引导群众分散种植芒果、火龙果等亚热带水果,建立“村社合一”农商超市,推进农旅、文旅、体旅、水旅融合发展,做好“旅游+”文章,带动乡村振兴。
红河村还全力开展乡村振兴“三创五美”行动,修建观景台、开起农家乐、建起文化活动广场、停车场,进行房屋立面改造,创建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村寨”,让乡村振兴有颜值、有品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红河村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村民们日子过得更红火更幸福了。(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委组织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征稿启事
原标题:《红河村的幸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