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m/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镇集中安置区
2月初,云南扶贫热线记者走进弥勒市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镇集中安置区,只见一幢幢棕红色的二层小楼依山就势而建,显得错落有致、简洁美观,远远望去像一颗颗南红玛瑙“镶嵌”在青山之间。这里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东山镇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收入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年荣获“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和“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称号。
自年脱贫出列以来,东山镇念好“稳字诀”,大力发展产业,盘活产业扶持资金、盘活搬迁群众土地;让安置点社区居民和周边群众“家门口”就业,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率%;制作美丽乡村激励榜,倡导文明乡风,筑牢美丽乡村创建成效;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增收、家家讲文明,今天的东山镇,蓄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精彩华章,攒足了劲,力争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力求高起点接续乡村振兴。
“住上了新房子!”
东山镇位于弥勒市东部,是彝族抗日名将黑虎将军张冲的故乡。全市最高海拔米和最低海拔米均位于东山。记者此行上山采访路上即遭遇大雾,听当地扶贫干部说起,极寒天气下,路面依然会结冰,车辆别说上山,连下山都难。
到东山镇偶遇曾于年在此挂联安产村委会的徐永琼,她用“看见帮扶对象家住着不安全的土坯房晚上睡都睡不着”来描述当时当地贫困户家的住房条件。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
曾经世代居住在水井村小组的朱建平对于曾经的艰苦体会颇深。水井村位于山谷底,下雨就有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山上经常有落石,还曾有大石砸进村民屋中的事情发生。对于朱建平而言,“能脱离那个地方就是好事!”他说:“当时听说可以搬出来,大家都很高兴!以前只能种点玉米没有太多收入来源,路都不通,打工都没有出路”。
在搬到此地之前,附近村民们出山不易,一到秋冬季节,要么起雾、要么“起棱”(意为路面结冰)。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了当地发展,曾是弥勒市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块“硬骨头”。
81岁的老人说,以前交通不便,年底搬到将军寨社区看病方便多了。
为了让一方水土真正养得好一方人,弥勒市于年启动了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镇集中安置项目的建设,总投资2.14亿元,建设房屋套,配套公房、文体活动广场、幼儿园、卫生室、道路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截止年上半年已全部搬迁入住,共安置户人。
“以前只有一层土木房子,现在住上了新楼房,多亏党的政策好。”朱建平指着自家两层楼的新楼房感慨到。记者看到,整个新社区家家户户都是标准化二层新楼房,墙面上贴着漂亮的棕红色的墙砖,平层厨房与两层的住房相连,楼梯下方有卫生间、洗浴室,房前屋后小院还种着卷心菜等蔬菜,宛如一副美好的新农村画卷。
居民家的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不仅要住上安居房,还要让百姓住得舒心。为此,东山镇在建设之初就进行了合理的水、电等网管布局,对社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并且通过发放菜苗果树苗发动群众美化亮化自家庭院,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和谐美丽社区。
“挣得着钱了!”
然而真正让朱建平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的是搬到山下后是有了发展的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搬出来以后就挣得着钱了!前年种下的多亩的枫糖李、凤凰李,两种李子都在今年挂果。为了帮我们搞种植,政府补助了苗木,修建了水池、网管等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成立了合作社,水井村小组今年又增种了亩李子果林,一亩收入可以达到元。这几年枫糖李、凤凰李市场价很稳定,收入就相对比较稳定,大家一起抱团致富,我很有信心!”
朱建平过上了有车有房的日子
稳定的发展让朱建平吃了一颗致富“定心丸”,去年他购置了一辆越野车。“有车有房,我们村小组过得不比城里人差!”他骄傲地说,“等李子种植技术和收成稳定后,我还准备带着大家一起搞养殖。”
搬出来就要谋发展,让居民有收入、稳得住。东山镇镇长袁云杰介绍,东山镇按照“生态立镇、产业富镇、项目强镇、实干兴镇”发展理念,紧扣“张冲故里雄奇东山,菜果飘香生态小镇”发展思路,打好“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种植业。目前,共发展种植铁头白等冷凉蔬菜亩、苹果亩、李子亩、芒果亩、桃子亩、雪莲果亩、万寿菊1亩、火龙果亩。
为了盘活产业扶持资金,抓实群众收益,东山镇将涉及整村搬迁户人贫困群众以小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到规模化的养殖场,每年每户可分红元左右;并引导安产、大栗、洛那三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政府+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入股万元产业资金建设集镇配套农贸市场,每年通过收取房租和摊位费进行分红,每年人均可分红0元左右,3个贫困村每年可获1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为了拓宽增收渠道,东山镇还盘活了搬迁群众土地,对搬迁较远、不方便往返劳作的水井、花椒冲、小田、细所等村组,组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销售合作协议,将土地集零为整,流转土地余亩,利用小产业补助政策无偿提供经济林果苗木,栽种核桃、李子、桃子、苹果、芒果等0余亩,发展果蔬种植。建立以“党组织+公司+农户”的组织管理模式,分别让户贫困户分别获得了种植和土地收益。
“没有后顾之忧了!”
那如何保证不能发展产业的搬迁户有收入?
旧城村委会洛格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车爱国51岁前去广东打工攒了点钱回来,享受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4万元补贴,在东山镇也盖起了漂亮的新楼房。然而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妻子陈培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照顾妻子的他也身患轻微残疾,成了搬迁户中的弱劳动力。
车爱国接受记者采访
“如果说‘因病致贫’是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那‘因病返贫’就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最不稳定因素。要用最精准的措施扼杀这种因素,要让贫困户住上真正意义的暖心房。”东山镇扶贫办主任李哲西说。为了能让这一家人有稳定收入,东山镇党委、政府,镇扶贫办和社区党总支经过研判,为车爱国夫妇提供了社区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负责将军寨社区的卫生工作。人均月收入元,夫妻俩一个月就有1元工资性收入。
车爱国的妻子把新家收拾得干净又温馨
感恩的夫妻俩不仅把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陈培芝把自家也收拾得卫生体面。走进他们家,3间卧室、1间客厅、厨房、卫生间都一尘不染,没有一丝异味,成了社区里公认的健康文明家庭典范。
车爱国告诉记者,现在健康扶贫政策可以报销90%,今年内把妻子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做了,自己等着明年去村小组人参果基地再打半天工增加收入。
车爱国夫妇的成功脱贫,得益于东山镇对搬迁户中建档立卡户的精准就业扶贫政策。近年来,东山镇安置区积极发展经济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通过安置点周边的扶贫车间、带贫企业,解决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东山镇配套建设养猪场、农贸市场、水果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农贸市场规划摊位80个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从事经营活动,增加就业岗位人以上。
居民们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此外,东山镇安置区结合东山镇产业实际和市场用工需求,通过技术培训增强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帮扶无法外出务工搬迁劳动力能“留下来”在“家门口”技能就业,组织有意愿的搬迁户“走出去”技术就业。目前,东山镇安置区已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率%。
为了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东山镇还在安置区成立了便民服务站,将社保、林水、村镇规划、综治信访等职能统一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打通群众“住得稳”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网记者秦黛玥赵家琦